经济进入新常态,楼市走向依旧牵动百姓的心——2015年房价到底是涨还是跌?中国楼市何时告别暴涨暴跌实现健康合理发展?
从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的口中,有一个信号非常明确,那就是要确保楼市健康走向,未来房地产调控还是得多在土地上做文章,挤出政府和企业手中的闲置用地,以增加实际土地供给,真正根治好“捂地、囤地病”。
前些年房地产调控的着力点始终在需求方面。从控制家庭购房数量、限制外地人购房,到上调首付比例、提高二套房贷利率等,都是在消费者这头加以抑制。作为一种打压过高房价的硬措施,这么做短期内肯定会挤出过度投资和投机需求,有利于房价降温。但是如果将限购作为唯一手段并且持续使用数年,恐怕不仅会误伤部分合理的购房需求,也不利于房地产整体健康发展。
与少数购房者的过度投资、投机相比,一些地方政府和房企“捂地”甚至故意推高地价,才是真正该治的“病”。
统计显示,过去8年间供应的住房用地,按平均容积率1.5计算,可满足2.82亿人的住房需要,能建住房面积约84.36亿平方米,但是同时期入市的商品房面积远低于此。而土地的稀缺和对未来房价的预期,导致房地产企业“见地就拿,拿了就囤”。许多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储备足够未来5年甚至7至8年以上开发。尽管按照规定闲置3年以上要收回,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少听闻有政府向企业动真格的。 该开发的不开发,建房的没建房,最终导致供求关系不平衡,房价自然很难走向合理轨道。
坚持盘活存量,强化土地供后监管,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是正在参加两会的不少代表委员的建议,也是调控房价的关键所在。2014年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已经清理出批而未供土地1300万亩、闲置土地100万亩,不妨从这入手,该查的查,该罚的罚,该建的建。真正将这些闲置土地用到实处,楼市才可能避免再次上演“疯狂的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