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泉州市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日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团市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2024年泉州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二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聚焦就业岗位扩容、就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扶持、就业服务保障等四个方面,多措并举助力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
就业岗位扩容
提供超10万个市场化岗位
建设百家灵活就业平台
《措施》提出,泉州将开展“书记市长送岗留才进校园”、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十大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推动各类就业资源向校园延伸。各县(市、区)、各高校每月至少举办1场招聘活动和政策宣传活动。积极联合行业主管部门,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市场化岗位,全年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00场以上,发布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
根据安排,今年将发布机关事业单位岗位8000个以上,加快招录进程,招聘工作(除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和教育、医疗卫生的部分专技岗位人才)原则上于6月底前完成招录。实施2024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发布市级招募岗位100个。鼓励国有企业积极招聘高校毕业生,全年提供国有企业岗位1000个以上。
依托全市在建的100家以上标准化零工市场、零工驿站,服务高校毕业生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领域实现灵活就业。
对离校2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按不高于本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的2/3给予最长2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就业能力提升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供上万个实习岗位
《措施》明确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建设10家以上市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3个以上市域产教联合体,进一步汇聚产教资源,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提升工程,鼓励毕业生免费参加技能培训项目;围绕新兴职业、急需紧缺职业、新动能人才缺口较大以及与毕业生相适应的职业(工种)制定技能培训紧缺工种目录,并将补贴标准上浮30%以上。
为鼓励在校大学生通过实习提升就业实践能力,实施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各类科研机构以及大型非公有制企业等单位中征集优质实习岗位1.5万个以上,给予每个实习岗位1000元/月的实习补贴。
实施青年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鼓励离校2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6岁至24岁失业青年通过岗位见习积累工作经验,全市面向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征集见习岗位2000个以上。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80%以上或吸纳离校未就业脱贫家庭、城乡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200%给予见习补贴。
创新创业扶持
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一次性给予30万元补助
创业能力培养上,依托全市建成的52所公益性创业学院提供创业指导服务2万人次以上,举办“马兰花”创业培训班、初创企业经营者能力提升班等各类创业培训活动50期以上。组织开展“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选拔活动,为创业青年搭建交流展示平台,营造鼓励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创业扶持政策上,开展毕业生创业项目评审资助,全年遴选50个以上市级优秀创业项目,给予最高5万元创业扶持资金。持续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扶持、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000万元以上,支持高校毕业生等各类群体创新创业。开展市级创业孵化基地评选认定工作,鼓励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场租优惠、创业指导、信息咨询、人力资源及商事代理等综合服务。对获评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一次性给予30万元补助;获评市级创业大本营(创业孵化基地),按照20万元(一类)、15万元(二类)、10万元(三类)三档标准给予补助。
就业服务保障
优化来泉留泉奖补服务
实施精准就业帮扶指导
《措施》中指出,对首次到泉州市民营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生活补贴和购房补助,其中生活补贴按照博士研究生10万元、硕士研究生5万元、全日制“双一流”高校本科生2万元、全日制其他应届高校本科生1万元确定;在泉首次购买商品住房的,按照博士研究生8万元、硕士研究生6万元、全日制“双一流”高校本科生4万元、全日制其他高校本科生2万元、大专生1万元确定。
根据《措施》,泉州市支持民营企业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中小微企业按每吸纳一人给予1000元一次性补贴、其他企业按减半标准执行。持续提供最长7天求职短期免费住宿,兑现高校毕业生社保补助,对首次来泉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优才卡”并享受免费乘坐公交、免费游玩景点、商超打折等服务,设立300万元用于组织在泉高校“留才奖”评选,进一步营造良好来(留)泉就业创业氛围。
做好就业帮扶,落实户籍地政府和所在高校有关责任人“双向包干制”,确保有就业意向的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身体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均能实现就业。同时,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跟踪服务,根据毕业生需求提供至少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记者 许奕梅 通讯员 陈伟忠 黄培茹 何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