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共晋江市第十四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盘点回顾了一年来晋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部署2024年各项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一年。创新发展“晋江经验”首次写入党中央文件,成为引领全国民营经济发展标杆,晋江吹响了建设中国民营经济强市时代号角,政企携手揽订单、拓市场、促消费、扩投资,稳住了预期,提振了信心,经济展现出十足的韧性和活力,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工业百强县排名跻身全国第三。
聚力攻坚
大拼经济大抓发展
这一年来,晋江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强化定期调度、比拼晾晒,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7.4%、5.6%。
经济大盘在稳的基础上不断回升向好。晋江实施民营经济24条、工业企业增资扩产6条、中小企业纾困解难38条措施,为企业减负超70亿元,经营主体总量突破30万户;开展消费提质升级十大行动,品牌展会、商圈街区、文体旅消费强劲复苏,城市“烟火气”更浓更旺;大力推进逆周期投资,185个项目正式签约、167个项目开工建设、132个项目建成投用。
发展动能在创新转型中加速释放。16个集成电路产业链项目在晋江签约落地,核医学等新赛道项目落子布局;落地省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实现主导产业科研平台全覆盖;启用北交所晋江服务基地,培育上市挂牌企业突破百家;盘活低效用地6500亩,建成产业空间超280万平方米、在建833万平方米。
城市能级在有机更新中持续提升。晋东、科创、高铁、紫帽等新区片区建设提速,梅岭中片区、池峰路南延片区、 世纪大道南延伸暨北环片区、英林中心镇区更新改造有序推进;福厦高铁开通运营,二重环湾快速路、东部快速通道一期、晋江南高速连接线延伸段等重要通道实现通车;建成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紫湖郊野公园等功能性项目。
民生福祉在共建共享中日益增进。晋江超八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办成24件为民实事、166件民生微实事,精准帮扶212户困难家庭,完成超100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晋江一中池店校区等23个项目建成投用,养正中学、 季延中学等名校分校区正式招生;福建和敏医院开工建设,晋江第三医院扩建、晋南医院二期等4个项目建成投用;29家养老服务设施、25家托育服务机构相继投用,为1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
改革开放在攻坚克难中纵深推进。晋江16项国家级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启动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集聚区,推动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全国通关一体化、预包装食品出口试点落地,实现二手车出口业务零的突破,向金门供水工程通水5周年累计供水超3000万吨。
纵深推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年,晋江将实施“1+6”专项三年行动,三年内盘活低效用地超2万亩,建设产业空间超2000万平方米,实现新兴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高新企业突破1000家、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培育百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百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百万元,全力打造中国体育城市、闽南文化保护核心区和全域旅游目的地。明年目标初步安排: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建设中国民营经济强市上,做强企业发展矩阵,建设区域总部、结算中心,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现代化的企业家队伍;在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上,做强“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建设运营数字经济产业园、工业互联网产业数字人才实训基地,提速推进南翼芯创港、芯智造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规划建设核技术应用产业园区,打造中国核医学谷;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上,全面运行省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加快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福大微电子学院等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探索在上海、深圳设立“人才飞地”;在构建现代化园区载体上,攻坚实施一批连片改造项目,全年新增产业空间超600万平方米。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高品质Ⅱ型大城市。在强主城优辅城上,聚合晋东、科创、高铁、紫帽、梅岭、池店等新区片区建设,加快推进空铁枢纽片区一期项目,启动行政中心片区、城西片区更新改造;在强功能提品质上,协同启动城际轨道R1线、泉州晋江隧道项目,启动双龙路拓改,推进晋新路、中环城路快捷化改造,推进阳光商圈有机更新,完成25个老旧小区改造;在兴业态激活力上,激活国际工业设计园,建设运营设界时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全面推动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开放运营;在优生态美环境上,启动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加快推进永和巴厝东、内厝西和英林大觉山集中连片生态修复项目,三年内高质量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00%修复。
坚持改革聚势、开放赋能,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上,探索创新土地置换、“三地” 整合改造,推行混合产业用地、灵活供地模式,分类盘活低效用地7000亩以上,全面推行单一窗口、模拟审批、多证同发、分阶段验收等工建模式;在拓展开放深度广度上,高水平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推进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项目,建设世界晋江人家园总部、侨胞之家、新侨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创新发展侨商带动进出口贸易新模式;在先行探路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上,深入推进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文创设计等产业合作,探索共建两岸协同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定制式精密机械产业园,全面实施海峡两岸闽南文化溯源交流工程,推动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建设,创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造更高品质美好生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建设5800亩高标准农田,实施三大渔港新建改造提升工程,深化“百企帮百村、乡贤促振兴”三年行动,培育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实现65%以上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在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上,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八大行动,构建零工驿站服务体系,创新长护险“养护康”新模式,全面运行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动社会福利中心二期投入运营;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上,实施基础教育“大先生”公益支持计划,加快推进福大科教园二期项目、国科大智能制造学院建设,全面推行校外供餐“全市统筹、学校选企”模式;在守护人民群众健康上,高标准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与省口腔医院、兰州大学附属二院合作项目落地,加快福建和敏医院、晋江中医院改扩建、晋中医院等项目建设;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上,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推进梧林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打造五店市非遗特色街区,新增一批文化艺术新地标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书香城市典范。(记者黄祖祥 通讯员林晓燕 林锦鑫 谢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