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常被称为一座城市的“指南针”,没有它,城市发展常要走弯路,甚至乱走。
为此,就在上周,我们看到,厦门高规格地组建了新一届城市规划委员会。
说它高规格,其组成人员是最好的注脚。从领导层级来看,不仅市委书记王蒙徽亲自担任主任,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担任副主任,在公务委员中还有市委副书记等领导;专家层级来说,11名专家委员可谓是“豪华”阵容,不仅有对厦门知根知底的本土专家(如马武定、王绍森、王唯山等),更有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陈秉钊,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共同缔造专家李郇教授等一批业界权威。
当然,它引起外界特别关注,还因为市委书记王蒙徽的“规划专家”履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专业毕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任教、任职以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局长等特殊履历,也都使得外界对市委书记在厦门“大规划”蓝图中有更高的期待。
事实上,来厦履新不到一年,大到一手参与“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小到亲自修改一条步道改善工程的规划图纸,市委书记亲自抓规划让外界印象深刻。
如今,由他亲自“挂帅”的城市规划委,更进一步强调了“大规划”系统思路的重要性。作为建设美丽厦门搭建规划决策平台,今后,凡涉及城乡规划建设的重大事项,应先提请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再按有关程序批准实施。比如,厦门的城市防洪防涝规划、翔安空港新区、厦门东部新区起步区等,均是规划委审议范畴。
要说的是,这里的“大规划”,并不意味着要“拼土地、拼资源”。在各大城市“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背景下,市委书记屡屡强调的是,发展和建设要留有余地,“我们的子孙后代一定比我们聪明,我们一定要给他们留下足够的土地和资源”。而他提及的一个例子,正是香港——一座建了上百年的城市,它的开发用地仅占总用地的30%。“三分匠人、七分主人”,言外之意,就是说规划师只是参谋,真正主导城市发展的是主要领导。只是,对于厦门来说,不仅有了好的规划智囊团,也有了“专家型”领导,如何给子孙后代留下“高水平、高标准”而又有先见之明的城市规划,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