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位于翔安区的洋唐居住区,住户会将自豪写在脸上。这个小区被外界称为厦门最美保障房小区,曾获中国建筑界的“奥斯卡奖”鲁班奖,是福建省首个也是目前建成的最大保障性住房综合体。
最近,洋唐居住区又收获一张高含金量“名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选为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是此次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保障性住房项目。
中国人居环境奖是全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洋唐居住区此次斩获大奖,背后展现了建设和谐宜居保障房社区的持续努力:我市以“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多层次保障”,高品质推动住房保障工作,持续做优民生工程,推动多元群体和谐融合、共享发展,让更多老百姓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更好感受厦门的人文关怀、城市温度。
配套完善
下楼就是学校商超
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郑民锋一家三代人住进洋唐居住区已经六年,谈及在这里安家的感受,郑民锋用两个字形容:方便。
同时作为母亲和女儿,在选择居住地时,郑民锋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孩子有没有书读,老人是否可以享受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洋唐居住区几乎满足了我对住房的所有要求。”她说,小区配建了幼儿园、小学,住户可享受全学龄教育配套,孩子下楼或过一条马路就能轻松上学。读完小学后,孩子们还可能就读科技中学翔安校区。此外,面积达6.5万平方米鼓锣公园也近在咫尺,很多市民在这里晨练、晚休闲,能充分满足老人的休闲需求。
作为厦门在岛外开发建设的第一个保障性安居工程综合体,洋唐居住区一、二、三期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占地41万平方米的大型居住区,最多可容纳约3万人居住在此。如何实现老百姓在这里“住得进、住得下、住得好”?我市将其作为“和谐人居”设计试点项目,兼顾职住平衡和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从完善配套入手,高起点规划,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
教育方面,共配建4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中学,实现住户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教育均可在小区周边完成;交通方面,设置地铁站点、公交场站,住户进岛通勤便捷省心;商业方面,配套建设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闽篮城市广场,集超市、餐饮、购物、健身、娱乐于一体;其余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影院、公园、医院等设施也一应俱全,能满足住户日常所需……
“我市把洋唐居住区按照综合社区来规划,以人的需求为核心,集成民生服务,力求做到配套齐全,适宜居住,便捷出行,方便居民生活。”市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的洋唐居住区宛若一个小城镇,已经形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
15分钟,代表着一种宜居生活指标——不仅体现着居民在实现日常生活所需时的便利程度,同时也是社区空间网络丰富性与连通性的综合结果。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提升社区服务的可及性,实现舒适便利、生态宜居的高品质人居环境,让老百姓感到幸福就在家门口,“圈”出美好生活。
推窗见绿
践行新时代“好房子”理念
实现绿色高品质人居
“居住环境比原来好很多!”六年前,李明红从马巷的老房子中搬出来,住进了洋唐居住区。“虽然户型不大,但南北通透、明厨明卫,品质可以媲美商品房。”有时候,她在窗边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阳光透过窗子洒满屋内,望着小区内一片绿意盎然,李明红感到前所未有的安静与自在。
高品质建设创造高品质生活,洋唐居住区之所以能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答案或许就在其中。
数据显示,洋唐居住区建筑密度小于30%、绿化率高于33%,这意味着楼栋间距大、绿化多,住户推窗见绿,光照不会因邻近楼栋太近而被遮蔽。
小区均按照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和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小区进行建设,小区绿地普遍建设了海绵设施,建筑大量采用了光伏、光导等节能环保技术,仅地下车库的光导照明就铺设了200多个,不仅节能降耗,还降低运营管理成本和居民生活成本。
不仅如此,洋唐居住区及周边区域也采用了海绵城市设计——城市的雨水通过透水路面被城市园林植被和土壤吸收、涵蓄,多余的水经暗渠收集排放,一部分引流到旱溪和水系公园;生活污水处理后的部分尾水,也回用于旱溪生态补水;溪边及水中的挺水植物、藻类则可进一步净化水质。“水系公园、旱溪公园的设计建设既生态环保,又提供了市民休闲漫步的绿色空间。”市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打造绿色、低碳、环保居住空间之外,洋唐居住区还不断根据住户的实际需求优化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譬如,针对住户电动自行车停放难、充电难、违规停放等烦心事,因地制宜建设了25个电动自行车充电停车棚,打造绿色安全的出行、停车环境,提升居民居住体验;为了实现居民垃圾投放不脏手、垃圾箱房不熏人,小区建设了17个密闭式处理的智能垃圾屋,强化居民环保意识,助力垃圾分类标准化、减量化、资源化管理。
科技赋能
保障房“智”理精细化
居民生活有安全感
无论是配租保障性租赁房,还是配售保障性商品房,位于洋唐居住区的房源总是十分抢手,备受市民青睐。许多申请户给出的理由,除了小区生态环境好、交通方便、配套完善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小区管理规范。
如何在持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舒适感的同时,还兼顾加强保障房使用方面的监管力度,避免公共资源流失?这是我市提升住房保障水平的“后半篇文章”。以洋唐居住区为范例,市住房和建设局、市住房保障中心正在探索保障房精细化管理新模式,促进加强监管与提升服务兼顾。
洋唐居住区充分运用科技赋能保障房小区管理,依托“两套系统”——保障性住房监管精细化管理系统、人脸识别系统辅助监管。人脸识别系统投用后,住户无需随身携带门禁卡即可出入,无关人员无法随意进出小区及楼宇,住户的安全更有保证。管理部门也能实现空置房管理、停车管理、出入口管理等业务线上化管理,及时发现长期空置、转借转租等违规使用行为,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小区智慧安防常态化管理机制。
科技创新还能带来有温度的服务。利用大数据,管理部门可以精准掌握小区残疾人及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出入情况,若发现长期没有出入记录的住户,将及时入户查看情况,询问住户是否生活困难,提供关爱服务。(记者 袁舒琪 通讯员 董荣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