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研了解到,自“3·17”开启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新政以来,楼市调控成效明显,一二线城市楼市进入“速冻”模式。不过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国家层面高度关注。
一是双合同屡禁不止,在部分城市已成泛滥之势。记者在合肥、福州等地采访了解到,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6月是冲击半年业绩的特殊时间节点,为了达成销售目标,不少房地产企业铤而走险签“双合同”。这在东部一些城市已非常普遍,而监管部门却鲜有查处行动。不少购房者向记者反映,一套新房的装修款比购房款还高,而装修款不能纳入首付,实际首付达到六七成,大大加剧了购房者的压力,对冲了调控的效力。购房者普遍呼吁,国家应加大监督力度,掀起一轮整治行动。
二是行政干预明显,统计数据扭曲。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讲政治”,将“环比不增长”列为政治性任务,粗暴干预市场。譬如,通过大幅延缓新批预售面积,造成市场销售面积减少的假象,有一线城市5月新批预售面积同环比均“腰斩”。福州一地产公司的营销总监告诉记者,目前政府要求高端、低端项目搭配取得预售证、搭配备案。作为一种限制措施,限价令下,开发商和房管部门将被迫玩数字游戏。“比如一些高价楼盘明明已经卖出去了,但房管部门以有序网签的理由就是拖着不给网签。等到一些价格低的低端项目要网签时,将高低项目搭配网签,整体上的网签价格也不会过高。”
三是房贷政策一刀切,首套房利率上浮误伤刚需群体。最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纷纷上调首套房房贷利率,此趋势已逐步蔓延至二三线城市。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首套房房贷平均利率为4.73%,同比去年5月份则是4.45%。北京、厦门、福州等地个别银行甚至将首套房房贷利率上调了10%。在厦门大学金圆研究院理事长戴亦一看来,有关方面应当对“金融机构将首套房房贷利率也一并上调”的做法进行干预,金融机构不应在房贷政策上“一刀切”,应区别对待各种购房者,从而支持购买首套房刚需客户的积极性,防止房价“大涨”的同时,也要防止“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