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小小净土,见证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风物;短短数百十米路,儒释道和谐共存。如果有幸来到金相院,你会不经意间与历史撞个满怀,远离城市喧嚣,感受这份岁月静好。
作为灵秀山上的文化地标建筑,石狮、晋江一带民间信俗之地始建于隋朝。这座千年古刹金相院,历经三年修缮迎来“新生”。日前,记者走访了这座古寺,与金相院住持宗净一起回顾修缮背后的点点滴滴。
经历五次修缮
保留原有风貌
“因为年久失修,金相院院落破败不堪,部分屋顶开始坍塌,2020年,古寺启动保护性修缮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古寺基本保留了原来的风貌,始建至今,经过五次修缮后重新与市民见面。”宗净告诉记者。
每一次开工动土的日子都清晰记得,谈到在修缮中遇到的困难,宗净坦言:“‘修旧如旧’的概念起初在百姓的观念里并不能理解,设计规划的图纸要反复地与百姓做沟通解释,有时候一个施工细节就要跑个几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取得百姓的认可后,2020年10月5日才开始动工。”
在修缮过程中,始终保持对历史、对古建的敬畏之心、尊崇之心,对大雄宝殿、功德林等7栋古建筑秉持“修旧如旧”原则,充分运用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保持原来的规模和面貌。仙公楼、海潮庵具有独特的南洋建筑风貌,充满几何架构的屋檐、梁柱上,精雕细刻着各种动物,斑斓多彩、栩栩如生。与之相簇拥的是大雄宝殿、功德林等闽南式古庙,红砖白石饰以花鸟彩绘,整体建筑群中西合璧、相映成趣。
传统技艺修缮
唐代古井现身
在寺内外依旧随处可见旧志记载的“空相兰花”,因兰花而得名“空相院”,在修缮的龙柱上运用的是百草的形象与之作为区别。传统闽南建筑三种闽南建筑剪瓷工艺、出砖入石、南洋建筑群均可以在这七栋建筑上体现,这些细节看似简单,其中都是有数十年传统建筑经验的匠人之作。
“修缮的过程中严格地按传统工艺、方案要求实施、对传统工艺把控都是修缮的重点,细节决定成败,修缮的600多天,每一天都用施工日记记录着存在的问题,施工的情况和进度都一一记下。”此次保护修缮保护工程的负责人蔡鸿仪告诉记者。在修缮功德堂的过程中在还发现一口唐代留下来的古井,这样的井在闽南地区都很少见。据介绍,该井深8.65米,井口直径1.5米,经专家考证井内青砖也是出自唐代,同时在井里打捞出各个时期的瓷瓦,还有印着莲花的花砖及瓦筒。
延续城市文脉
开启文旅新篇
如今,修缮后的金相院迎来了另一番景象,尤其是弘一大师纪念室落成后,既提升了寺院的文化底蕴,也丰富了石狮的文旅资源,有众多的市民游客前往观瞻。在这里,城市文脉得以延绵传承,历史底蕴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金相院只是石狮统筹抓好城建品质提升和历史文化保护、做好活化工作助力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更多的手笔,在六百年永宁古卫城、华山“归园田居”、八卦老街等旧改、修缮、提升项目中,同样得到清晰彰显。留住本底、“修旧如旧”,完善配套、丰富功能,引进业态、提升人气,老城、老街、古村、古厝因此得以“老树抽新芽”、焕发新活力。(记者 李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