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类似《南方日报社》旧址、依春酒库等风貌建筑,还没有计算在内。
记者昨日从多个渠道获悉,省、市有关部门的专题会,讨论了多个话题。
会上,有与会人员提出,苍霞地块作为宗地2013-41号已在去年出让。实际上,现在这一片区的保护规划经过了专家评审、公示,正在上报省政府批复过程中。严格意义上讲,要规划完全批复之后才能出让,提前卖地涉嫌违法。
还有专家提出,按照现行的《文物法》,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点是不允许出让的,但在这次土地出让中,也混为其他普通建筑一起被出让,这一做法也涉嫌违法操作。
拆迁前还在的精美构件,拆迁之后不见踪影。对此,与会人员也提到,买卖文物或者历史建筑构件,有一条完整的销售渠道,可能涉及一种畸形收藏。丢失的构件应该抓紧追回,甚至及时请公安部门介入,否则可能再也找不回来。
征迁过程中,拆迁队将需保护的历史建筑和拆迁建筑混为一谈,造成历史建筑被拆。有专家提出,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在征迁时,对于保护的建筑有挂出“保留”的牌子,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专家观点
历史建筑被拆 暴露有些官员法律意识淡薄
“苍霞片区很早以前我就走访过,对这里很熟悉。”昨日,记者就苍霞片区历史建筑被拆一事采访了郑国珍先生。他是文物保护等领域的著名专家、省文物局原局长。
“保护和拆迁具体要怎么做,依据是什么?其实就是现行的法律法规。”郑国珍说,福州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法律法规以及条例、规划中,都有明确的保护办法。
此前,台江区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受海都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苍霞地块的建筑结构错综复杂,不排除一些历史建筑的部件被误拆,或者工人激进拆迁导致误拆的可能。对于这一说法,郑国珍认为,历史建筑被拆,暴露了一些地方官员和工人的法律意识淡薄。未来,一定要普及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
昨日,热心市民薛纪天拨打本报热线968111说,整件事情从根本上说,是有关部门在对待文物及历史建筑、风貌建筑保护态度上的不重视,希望此次海都报对于苍霞片区的关注,能够唤起更多部门的文保意识,把更多的城市家底保留下来。
市民林女士则提出,哪些部门、哪些人该对此事负责?这些被拆的文物去了哪里?这些都是市民关注的问题,希望海都报能够继续追踪报道。
网友“覆水难收”则建议,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应该呼吁全社会参与,政府部门要开门接受监督;对于苍霞地块的保护,如今的当务之急是如何保护尚存的历史建筑,对于已经被破坏的建筑和物件,要制订科学的修复方案。
推荐阅读:
》》》点击进入福建房产新闻体验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