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不少建筑,是富有当地特色的红砖楼
关注理由 南安官桥镇的立新街,有着堪与泉州中山路媲美的历史,可却面临被拆的命运(详见昨日本报A03版)。昨日本报报道见报后,引起众多读者、网友的关注。大家呼吁保护这条老街,留住乡愁。海都记者昨日再访立新街,寻找老街的故事。
昨晚,南安官桥镇镇长郑曙熙在接受海都记者采访时称,这一片区的改造,主要是针对石结构房,沿街的骑楼是不会拆的,将参照过去风格,修缮危旧房屋。
老街见证华侨经济繁荣
昨日,记者再次来到立新街。老街上的建筑最吸引人的,是二楼外立面的装饰。整体看起来,青灰色的墙与红砖墙交错出现。泉州古建筑专家说,青灰色的墙很可能是水泥砌成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泉州已有进口水泥的能力。而红砖墙立面,更是具有闽南风情。
立新街上,稍早些建设的一段,是百姓俗称的“横街”街口,其中一座骑楼的立面看起来颇有特色。居民们说,以往有外地人来,总爱去那里拍照。
这座骑楼的房顶中央,有半圆形的浮雕设计,雕刻着三个穿长袍的人物造型。人物的头部已看不清楚,但从动作和服饰看,像是福禄寿三星的吉祥图案。下方三扇窗户,扇扇都有精美的纹饰。正中的一扇窗,还有对联和横批,遗憾的是由于年久失修,已看不清楚上面的字迹。
经记者多方考证,立新街的修建与当时繁荣的华侨经济有关,有些居民家中还藏有当时建造老街的相关票据。当年,蔡氏等华侨们回乡投资,看中了官桥的地理位置,盖这样的骑楼,与现在的商贸城、商业街概念相似。
在泉州,像立新街骑楼这样的骑楼并不多,最著名的就是中山路。泉州文史研究者洪泓撰写了一篇文章《骑楼影中的风景》,写道:“闽南沿海,因风繁雨沛,空气湿润。于是骑楼便成为闽南特质,骑楼之意韵,在于它遮风避雨挡艳阳……慢慢走慢慢逛店铺,而无雨打日晒之苦。”
泉州古建筑专家说,泉州骑楼是从东南亚的建筑中借鉴过来的,至今在印尼、新加坡还能看到骑楼的踪影。官桥立新街的建造,目前只知道与蔡氏古民居的修建者有关,具体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曾是泉州南部最大农产品市场
如今,立新街沿街两侧店面摆卖水果、五谷及一些日用品。而这条老街的不少住户,已买新房外搬。说起这条老街,周边店家、住户的眷念之情油然而生。说得更多的,则是昔日这里曾风靡一时的农贸交易场景。
“这里曾是泉州南部最大的农产品市场。”站在官桥立新街横街段,67岁的尤老伯有太多的回忆。每每谈及昔日的农贸场景,他的眼前,犹如昨日旧事般历历在目。
尤老伯家的旧屋,就在立新街旧街。尤老伯说,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的立新街两头每天都挤满了人,天天都是墟日。来自晋江、南安的商人会聚在此,叫卖各种农贸用品、五谷杂粮、衣布、家禽牲畜等。
上世纪90年代,算是立新街的转折点。当时,周边建起金庄街,并在金庄街配建菜市场。此后,不远的前进街尾的九头山又建起温泉。这些,使得立新街的人流量骤减,这条老街逐渐走向萧条。
官桥镇镇长:挂出来的效果图,并非最终建设图
昨晚,在接受海都记者采访时,南安官桥镇镇长郑曙熙说,崇文—立新片区主要针对石结构房改造,是泉州市石结构房改造计划的一部分。现在大家看到的社区里挂出来的设计效果图,是2010年以前做的镇区初步规划,挂在社区的目的是让百姓先了解一下,并非最终建设图纸。
郑曙熙说,征迁的准备时间比较长,去年才启动。镇里计划石结构房的居民先征迁、安置,然后再对立新街、前进街修旧如旧,进行保护性的修缮,具体方案还要进一步讨论。目前征收的370多栋,主要是石结构房。
郑曙熙表示,大家都在谈“乡愁”,老城区改造镇里会慎重。沿街的骑楼是不会拆的,将参照过去风格,修缮危旧房屋。包括附近有价值的老房子,也会请专家再梳理一遍。不过,那些片区内的危旧房,则不在保留范围内。
郑曙熙说,之前,该片区改造的论证会曾邀请南安文体局参加,当时,文体局就提出立新街是文物点,这些情况镇里都清楚。相关工作还在做,比如,今年1月邀请了泉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到官桥,专家也提出传统建筑、历史建筑、特色建筑应该保留下来。
网友声音:
老街与古民居 可捆绑发展
立新街离官桥镇政府直线距离约1公里,距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也不过3公里。有市民建议,可保留并复兴老街,开辟为步行街。
据悉,蔡氏古民居是南安文化的重要名片之一,如今有许多头衔,比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集中成片传统村落”的示范点。
昨日,本报报道也引起网友热议。
@凌链福:我也是官桥人,小时候不知道走了多少次这条老街。城市旅游资源绝对不能太缺乏,这一片里,除了五里桥,最有文化旅游特色的就是蔡氏古民居了,如果再有一条历史文化名街,如虎添翼。
@没有苹果吃的猫:虽说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性,但往往老城区一旦被改造,一段历史记忆常常会随着逝去。
@滕沐-:我外婆家就在街尾,我记得前几年春节,一整条街道的屋檐下都挂着红灯笼,晚上家家户户欢声笑语,闽南人的幸福春节,就这样被烘托得淋漓尽致……
@黎大王强:应该留下一些具有不同历史年代特色的老建筑,因为这些建筑是当地文化与生活记忆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乡愁!
(海都记者 吴月芳 曾小琴 陈邵珣 谢明飞 王金淼 李熙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