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1月21日在达沃斯论坛上指出:中国实现现代化必然伴随着城镇化,对房地产的刚性需求是长期的,而房地产在一定时间内出现调整,这是正常的。并提出“中国政府希望房地产市场能够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目前在城市棚户区里居住的约有1亿人左右,还有很多人住在城乡危房里,我们将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
无独有偶,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央行可以出台一些结构性措施,如调节贷款与房屋价值比率等”。住建部部长陈政高甚至提出:房地产库存高企的三、四线城市,再盖新楼进行整体安置已没必要,住建部拟出台收购商品房用于保障性住房指导意见。
一时之间,房地产有望走出低谷的乐观判断,开始充斥坊间。
城镇化如何才能与房地产刚性需求“无缝对接”?因为这样的现象只发生在进城人口普遍性、可接受或有能力承担其房价才会发生,而当前状态显非如此(不包括一线城市)。若要达成城镇化与购房需求的“刚性匹配”,取决于开发商是否愿意“降价求售”?甚至面对一旦降价求售超越成本时,开发商是“断头跑路还是断尾求生”的艰难抉择。
事实上并非在建楼盘才有此困扰,许多地王至今未开发,等待的不就是足以符合成本、创造利润的房价?惟现况看来,有些等待将是漫长乃至难以期待的。
至于危棚简户的拆除,确实可为市场带来真实的自住需求,问题是经过十余年的大拆大建,尚待拆除的区域要么是面积太小无商业开发价值,要么是住户有“千年等一回,不宰你宰谁”的期待暴富心态,个个张牙舞爪,开价向天看齐,且一家户口塞进十余人纯属稀松平常,在这种情况下,动拆迁非但无利可图,根本是连赔本都算不过来的买卖。
更加值得忧虑的是,中国主力购房人口数量将从2018年起开始大幅减少,25~49岁年龄段的数量由2016年的5.68亿的峰值,在2020年下降至5.43亿,2050年降至5亿以下,而2010年这一数字为5.47亿人。加之2003~2013年之房地产“黄金十年”所透支的,不完全是购买力,也包括提前消费(如:为10岁的儿子买婚房……),而未来势必逐步铺开的房产税亦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不敢掉以轻心。
凡此种种“内忧外患”,使楼市陷入前所未有之困境,这正是2014年房地产市场普遍降温的真实因素。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屋施工面积增速、房企土地购置面积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均比上年下降,商品房待售面积比2013年末增加12874万平方米,2014年12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93.93,比上月回落0.37点。开发商不得不面对毛利润下降、竞争压力大、库存压力大等诸多问题。
事实上,自去年(2014年)6月中央到地方先以政策松绑(解除限购、限贷……)为开端,于去年底至今年初再以降息、税收减免、购房补贴等手段“救市”。购房需求的陡降是国内外因素跨界、混搭的结果,因此各种救急措施不会也不可能促成楼市一下子回复至可持续繁荣的状态,房企要有“打持久战”、求新求变的心理与实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