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苏州有一对长期租房住的夫妻终于搬进新家,但正在他们为新居欣喜的时候,一个随时可能让夫妻俩“生离死别”的新问题,让他们尴尬不已。
自从搬进新家,妻子就开始产生心慌、精神不振、浑身乏力等症状。更严重的是,她一站在窗边就想跳!
据说,这种“症状”正在城市中爆发式蔓延。你是否已经中招?
此“病”难道是房子的问题?或是妻子患有抑郁症?
答案是,都有问题!经医生诊断,妻子患上了“高楼综合征”,而问题就出在新居的31层楼高上。
高楼综合症,一种因长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到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异常反应的疾病。
这是“畏高症”的一种。有畏高症的人群如果住在高楼里,心理上就会有恐惧感。其实,即使是普通大众,如果长期居住、工作在高层楼房里,也容易产生紧张、害怕等心理情绪,引发身心不适。
而一些文化素质较高、对灾难有较高认识的人群,甚至会因为顾虑高楼的火灾、地震等隐患,而滋生出更大的心理阴影。
鱼缸一样的城市
话说回来,我们现在生活的城市,高楼林立,使得人们的视线越来越短:走出阳台看到的是别人家在烧饭,朝下看到的是微缩了的小区绿化,抬头看到的是碎片化灰蒙蒙的天。
而且居住在高层建筑里,日照很容易被遮挡,如果缺乏日照,房间就会潮湿,并容易滋生大量细菌。
高层建筑的通风,也常常饱受诟病。前后遮挡不说,开发商为增加利润设计的“三叶草式”、“四叶草式”、“五叶草式”的塔式住宅楼格局,让屋内南北通风失去可能。
我们就如同生活在鱼缸里的鱼,在火柴盒一样的生活空间里,生活压力日益加大,而长期居住在这样环境中的人,很容易产生孤独感。长期居住在30层楼以上,人们还容易患咽炎、感冒、眼结膜炎等疾病。
城市人,请注意这些身体反应!
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的数量与城市土地供给,以及社会经济总量都有关。土地资源的不可移动性使得城市高层建筑快速增加,大城市更是如此。
根据一份最新的调查,在中国,高楼最多的城市排名依次是: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南京、苏州、天津、重庆、成都、杭州。住在这些城市的人,要尤其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
据调查,在大楼里生活、工作的人们, 5%以上出现过头最、头晕、胸闷、气喘等不适的感觉;31%的人感觉反应迟钝;27%的人出现过眼睛流泪的情况;47%的人感到疲惫;60%的人易患感冒;50%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楼层高,上下楼均乘电梯,这也会让一些人的平衡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因功能失调而引起运动幻觉,产生心悸、头昏、眩晕、乏力、眼花、耳鸣、胸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易患病”人群有哪些?
1、离退休后在高层住宅深居简出的老年人。他们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老年肥胖症、高血压等疾病;
2、较少接触户外环境、被家长过分保护的学龄前儿童。如果他们长期只在室内活动,其心理建设将受影响;
3、长期在高层工作、居住,性格内向、敏感、不愿与人沟通的成年人。这样的人更容易产生犹豫、抑郁等情绪。
如何应对?
【内部】
1、在装修时,应避免大量使用易让人产生焦虑感的颜色(比如红色、蓝色、紫色、黑色等厚重的色系),应多使用浅黄色、米色、浅绿色、淡粉色等清新自然的颜色。
2、在家中多种绿色植物制造一些自然气息,这不仅可以点亮心情,也可增加室内含氧量,还可以减轻直视钢筋混凝土带来的焦虑感。
3、如果室内通风格局不合理,可在装修时配备新风系统,以改善室内通风环境。
【外部】
1、要尽量多接触大自然,到公园、湖边、植物园中多活动。
2、增加运动频率,强壮体格、增强免疫力。
3、多外出与人接触,避免长时间一人独处。
4、多与人沟通,特别是当心中产生焦虑时,应多与人倾诉,以达到释放愁绪和缓解压力的作用。
【选好楼层】
“最佳楼层”是一栋大楼楼层的1/3-2/3处。例如,一栋 22层的大楼,它的最佳楼层就是8-15层之间。
这些楼层无论是采光、空气流通,还是观景效果,都相对更好,而且这样高度,人站在阳台上也不会有眩晕的感觉。
【选好布局】
在选择小区时,楼的布局问题也应在考虑范围内。
有些开发商为增加利润,设计时不采用楼栋正南正北的朝向,而是在设计上用一定角度的倾斜来达到国家对楼梯日照时间的要求。其实这样会导致小区密度过大、楼间距太近等问题,也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