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加入“社区营造”这个概念。“社区营造”是什么,该怎么做?12日海都会客厅邀请到泉州市古城办主任、政协委员、街道社区和居民代表,来共同探讨。
据悉,2017年,将以鲤城区为重点区域,以3到5个社区为试点进行社区营造,丰泽、洛江也将局部尝试。
各界人士齐聚海都会客厅,探索建立社区营造机制
焦点问题
社区营造是什么?
李燕玲:去年,南安将台湾社区营造专家团队引入丰州桃源村,做了一个尝试。专家设计了一套方案,目前已实施两三个月了,包括村庄软硬件设施提升、环境空间整治,形成社区博物馆的概念。
台湾团队还融入当地居民,设计了一个手势,代表九日山和莲花峰之间连接着丰州古城。现在很多孩子都懂得摆这个手势了。我想这就是一种社区营造。
蔡舒翔:小到家门口的一棵盆景,大到停车问题,与隔壁社区的关系,都是社区营造。比如今天的讨论,商家和业主,专业者和政府工作人员,一起讨论如何解决,这就是社区营造的理念了。
台湾有一个社区,马上要被拆了,大家并没有抱怨和伤感。我们调查发现,这里有很多移民,形成了一定的互助关系,创造共享的空间,他们认为,就算只剩一两年时间,大家也可以相处得很好。以后搬到其他地方,关系仍然可以留存。
嘉宾名单
泉州有没有基础?
李伯群:泉州古城有“铺境文化”的传统,街巷里有很多热心的长辈,知道街头巷尾所有的事。现在的小区里也总能找到一些热心人,他们是社区营造的主力。
庄绍忠:要做社区营造,居民素质很重要。我认为泉州有社区营造的基础。泉州人重视血浓于水的宗族观念,它的凝聚力能带动解决很多问题。宗族、老人会的领头人,讲话有力度,一呼百应。
蔡舒翔:旧馆驿有个阿姨,她不是建筑师,但经常维修老房子。后来附近的居民都来请教她,她变成了一个有凝聚力的角色。社区营造不可能大范围执行,从理解这件事、愿意投身其中的人入手,扩散力是很强的。
罗巧岚:年轻人在古老的乡村里建设奉献,这是社区营造的效果。我想,华侨新村也有这样一批年轻人,如果通过他们来推进社区营造,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怎样做更接地气?
吕贵忠:社区营造是政府的工作,但核心是业主、居民的高度自治。前期资金、设施、规划改造提升等主要是政府投入,后期的管理、服务、发展需要业主和商家长期共同完成。华侨新村片区的保护利用、改造提升,对业主和商家的居住、商业环境都有益处。
去年12月30日成立了华侨新村自治理事会,工作牵涉到物业、治安、停车管理等,更需要业主牵头。目前就要物色一些热心、有时间的领头人。
张维新:社区营造确实需要一些热心人,逐渐把社区自治互助的氛围造起来。比如我现在住的小区,一开始邻里之间连招呼都不打,后来我建了个微信群,街坊们都在群里聊天,关系也逐渐拉近。渐渐就有一批热心人,无偿为小区做事情、解决问题、争取利益。之前海滨街道水门社区就由社区书记牵头,几个工作人员组成“邻家大姐”团队,也是很好的社区营造模式,但要长期维持,还需要更多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
当然,仅靠一腔热情也不够。热心居民要付出时间、精力甚至财力,还要有从上到下相应的配套体系、制度、经费支持等,上层配合引导,下层主动自治,才能长效地将社区营造进行下去。
吕锜:我在新加坡呆了五年半,邻里关系没有想象中的融洽,但大家会遵从小区的守则。节假日,邻居间会有互动。在美国新泽西州,邻居经常串门,比如过年帮忙铲雪,帮收快递等。我认为古城里的社区营造,可以从丰富孩子和老人的生活入手。
嘉宾建议
自下而上 共造个性化家园
泉州市古城办主任李伯群举了个例子,来形容社区营造。他说,比如装修房子,大家都会从家庭成员各自的角度来考虑,所以每套房子的装修效果都不一样。买材料,成员间可能会“掐”起来甚至翻脸,而有时候很快就互相妥协了。这一过程中,家庭成员的磨合才是重点。放大来看,社区营造就是类似的过程。
泉州人固有的生活方式随时代变化而改变。孩子们玩的游戏不再有闽南味,凝聚左邻右舍的渠道也没了,什么事都等着官方渠道解决。比如有人乱扔垃圾,大家会跟着一起扔,最后这堆垃圾会变大三倍、四倍。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是最难的。因此,社区营造很有必要。
社区营造怎样开展?李伯群认为,第一阶段要鼓励社区里的人聚起来,经常组织活动;第二阶段是请规划专业团队参与,选择社区营造的对象;第三阶段形成项目,规划师提出改造建议,居民讨论形成意见,彼此都能理解意图。
2017年泉州古城准备实施“家园点亮行动”,征集有价值的房屋进行修缮,鼓励设计师对接,组织设计方案竞赛。竞赛过程公开展示,从中发现古城民众的一些要求。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家园共造”的概念,这更广泛。对整个城市的公共形象、人的素质提升有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责任的主体没有变化,只是倾听居民的声音更多,家园“订制”更个性化。今年泉州还将组织一系列与“家园共造”相关的培训会,把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习惯,切换到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当然,这是比较漫长的过程。(海都两会报道组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