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文物古厝保护基金,鼓励民间力量参与保护;进一步提升慢行品质,优化古城交通出行;整治沿江水线公园,力争在年底前完成除浦西园外其他园的建设工作……26日上午,泉州市政协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开展督查活动,就年度重点提案《进一步完善泉州市区城市“双修”工作的提案》的办理情况,听取市住建局、市古城办、市新城办、市规划局等相关部门汇报。
检查组现场走访了晋江下游整治工程(一期)——北滨江公园、台魁巷7—1号修缮工程,以及泉州东亚之窗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会上,与会市政协委员围绕城市“双修”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古城提升
多彩化“公交+慢行” 改善古城“微循环”
在老城区背街小巷破损修复时,注重保留古街巷特色,彰显古城韵味。金鱼巷“空间微改造”示范项目,经过半年精雕细琢,闽南元素处处可见,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点线结合,改善交通微循环。西街南片区旅游核心区慢行系统提升工程、奎霞巷打通工程、居民骑行环境畅通工程、古城旅游核心区交通组织优化及交通控制改善等4个项目完成方案设计。奎霞巷打通工程完成房屋征收和拆除工作。
下阶段,将进一步提升慢行品质,优化古城交通出行。完成爱国路拓改工程、打通奎霞巷,改善交通微循环;构建“公交+慢行”交通方式,打造多彩交通和西街南片区慢行系统;在古城周边选址规划新建一批交通接驳站。同时,实施交通组织优化、控制改善及智能交通(一期)建设。
建立文物古厝保护基金 鼓励民间力量参与保护
在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出台传承、培植的鼓励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扶持民间民俗活动团体开展各类传承培训,活化传统文化。
建立文物古厝(历史建筑)保护基金,鼓励市场力量参与保护修缮并换取使用权,扩大合理利用的空间。全面摸清公有资产情况,做好资产管理规划,统筹运作古城公有资产,以文旅集团为总平台制定运营策略,分工合作,公益与营利兼顾,在更大的平台上实现平衡。
★关键词:生态连绵带
越山—跨城—连海 打造有机生态通廊
着力策划山城海连绵带项目,总用地面积约3960亩,包含观音山公园建设、市政府行政中心中轴线综合提升项目、滨海公园改造提升及上述三个节点的交通和慢行系统整合提升工程,打造串联自然与城市的有机、生态通廊。
以“五水共治”为目标,综合整治内沟河、笋浯溪等古城水系及周边环境,开展景观提升,打造滨水业态和新水平台。实施背街小巷破损修复,建设方圆里、梨园广场等一批街心公园,改善古城宜居环境;提升百源路、九一街等周边区域立面及夜景,整治威远楼广场及百源清池等周边环境,推进古城街区实施精细化管理。同时,梳理古城管线,实施“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配电台区改造;完善消防设施,提升防火能力。
力争在年底前完成 沿江“九园”建设工作
晋江下游生态整治工程(一期)北起黄龙大桥,南接滨海公园,全长约18公里,整治面积约3400亩,是生态宜居环境,实施河道整治、美化滨水景观、提升城市品位、提供休闲空间的重大民生项目,同时也是“城市双修”和生态连绵带、河长制的试验段。
据悉,1999年以来,泉州即启动晋江下游北岸防洪堤建设,并陆续整治形成笋江公园、石笋公园、金山公园、体育公园,但因客观原因存在配套不全、管养不足等问题;未整治区域存在脏乱差现象;广大民众纷纷提出打造宜居休闲、便民利民滨江环境的迫切需求。
整治思路围绕“进得来”梳理交通,科学设置公园入口、跨堤平台、人行天桥;园内汽车、自行车、人行、亲水等交通体系;布设公交始末站、调整公交站点。围绕“留得住”完善功能,因地制宜设“五区十园”,即自然野趣区(北峰园、白水营园)、文化展示园(笋江园、石笋园、笋浯园)、全龄参与区(田安园、浦西园)、湿地保护区(沉洲园、汀洲园)、滨海休闲区(滨海园)。围绕“玩得好”打造这点,各区域分别设置儿童乐园、运动场地、文化科普、技艺展示、湿地景观等功能空间。
目前,陆续建成八个园,统称为“泉州·北滨江公园”,已向市民开放。整治后的滨江带,既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让居民有更多获得感,也拆除了沿江违法搭盖,疏浚了河道,消除安全隐患,使行洪更顺畅,美化城市滨江展示面。
另悉,根据工作计划,力争在年底前完成除浦西园外其他园的建设工作,并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园可达性,努力打造更亲民、更生态、更宜居的滨水公园,让市民玩得好、留得住、记得住乡愁。(记者 林福龙 王柏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