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
校名虽有“实验”二字,但因生源难做到“人无我有”
海沧区有两所挂着“实验”名头的中小学:海沧区第二实验小学及海沧实验中学。但创校初期,他们分别叫做“同祥小学”及“石塘中学”。
海沧二实小去年正式开始招生,今年搬至海沧中学旁边的新校区。由于太新,不仅周边的居民不知道它在哪里,就连在导航地图上,也无法搜索到它的位置。
海沧二实小的校长余定斌说,目前学校共有两个年级,532名学生及33名教师。“学校前身叫同祥小学,后来改名叫祥露小学,后来区领导为了提升学校定位,才改叫海沧第二实验小学。”
挂上“实验”之名后,学校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课改任务。对此,余定斌坦言,学校曾考虑一个大的实验改革,但迫于现实,短期内都无法实现,因此目前学校主要的改革集中在课程整合方面,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但余校长也坦言,目前学校刚起步,生源90%以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要做到“人无我有”的改革比较难,因此争取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为了把学校建成海沧教育的排头兵,成为示范性学校,校方多方沟通,才终于要到‘实验’这块牌子。”海沧实验中学办公室主任陈江表示,在挂上“实验”之名后,学校确实得到了不少益处,例如在课改推进方面更加顺利,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也能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学校的发展空间更大了。现在,海沧实验中学初高中共有65个班级,3000多名学生及200多名教职工。
集美
灌口小学挂牌实小分校,变身为全市最大的小学
厦门实验小学唯一的分校坐落在集美。2006年,原灌口中心小学挂上了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的牌子,成为集美区唯一一所带有“实验”二字的小学。
这8年间,灌口这所小学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由一所20个班、800多人的小学,变为拥有46个班、2200个孩子的小学。它不仅是厦门最大的小学,也是全区唯一一所省文明学校。目前,学校正朝着“努力创建岛外一流小学”的办学目标前进。
该校陈志良校长说,“高位嫁接”厦门实验小学后,确实给这所百年老校带来不少新的东西。2011年,挂牌实小五周年之际,当时的厦门实验小学校长尤颖超就说:“实小集美分校最大的变化是教师队伍的变化,而教师队伍关系到一所学校的质量、声誉和地位。”
陈校长说,8年来,该校已经为集美培养6个副校长,分布在集小、二小、曾营小学等多所学校。
现在,退休后的尤颖超成为了分校的荣誉校长,在分校有一间办公室。陈校长说,当时尤校长的理念是:既然要挂分校的牌子,就要挂好,不能为了其他利益,砸了“金字招牌”。所以在挂牌的前几年,在分校出现生均公费不足的情况下,所有的合作经费都给了分校,有时候总校还贴钱过来。
陈校长说,“高位嫁接”厦门实验小学,不是要穿旧鞋走老路,而是要让“百年老树发新芽”。挂是为了不用挂——塑造一所很牛的灌口小学,才是根本。
同安
全区有3所“实验”学校,政策倾斜被削减
在同安,一共有3所挂着“实验”二字的学校:同安第一实验小学、同安第二实验小学,以及刚成立不久的市属厦门实验学校。其实,同安第一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最早追溯的历史是双溪书院。1935年初,同安县开始实行中心小学区制,该校即为同安县第一中心小学,经过历任变迁及改名,1954年秋该校又改名为同县实验小学,后来又改成同安实验小学。1999年,同安第二实验小学成立,同安实验小学更名为同安第一实验小学。
同安教育部门称,同安第一实验小学带有“实验”二字,确实也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它不单网罗全区的骨干老师,也是区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面旗帜。它曾是全国“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电化教学”、“体育发展研究”实验基地,是省、市、区的课程改革实验校。
但是,1999年挂牌成立的同安第二实验小学,待遇似乎就没有他的“老大哥”好了。它赶上了厦门提倡“均衡教育”的时代——从1998年起,厦门全面推行小学升初中“划片招生、电脑派位”。教育部门提倡,在同一区域,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淡化名校和重点校的观念,均衡配置生源和师资,来消除“掐尖”现象。因此,“实验”二字所带来的政策倾斜,被一一削减。
才成立五六年的某区属实验中学校长就说,现在提倡教育均衡,冠名“实验”,其实享受的政策优待已经没有了,不断追求更好的教学法、教学模式、教育体制,每个学校都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