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世联行年报所言,2014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的特征是“需求探顶,水入平川”。对身处行业变化中的大多数开发商和服务商,是经历了一次洗礼。风起云涌的全国楼市,房地产各项指标全线下挫,城市分化加剧,但是对于厦门,在“凄风苦雨”的大背景下仍然上演了房价连续28个月不跌的“一枝独秀”。
对于这个依然“任性”的滨海美城,与其说是“风景这边独好”,我们更愿意坦诚相待,我们“看见了下雨的声音”,但是迎面而来的冬风却并未让人“不寒而栗”。
一、城市发展回顾
常住人口比大于2完全进入移民城市:2014年厦门常住人口约425万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大于2,在国内仅次于东莞和深圳,标志厦门进入完全移民城市。
地铁“三线齐发”:2014年上半年,厦门陆续发布地铁2号、3号线环评信息,其中2号线31个站点正式公布,3号线前期勘探已开始, 地铁建设进入“三线齐发”阶段,厦门地铁在设计方面应用BIM技术,1号线有望在2017年提前建成通车。
最大自贸区:福建自贸区总面积共118.04平方公里,其中厦门自贸区43.78平方公里,成为省内最大的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周边房价在一年内实现近20%的涨幅,厦门自贸区周边房价存在想象空间。
厦漳泉一体化:厦门将加速推进两环八射快速路网,总投资约300亿,2014-2016年形成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厦漳泉一小时交通圈;城际轨道1号线有望三年内开建,连接厦漳泉城市中心;随着厦成高速的建成通车,长泰片区旅游地产项目将迎来春天。
二、楼市发展回顾
土地供应量锐减:从历年土地成交情况看,受供应持续减少的影响,成交面积下降明显,2014年全市土地成交总建222万平米,同比下降43.2%。成交均价方面,受住宅用地成交均价大幅上升,2014年厦门土地楼面价7793元/平米,同比上升14.6%。
房价28月不跌:2014年住宅成交均价1.99万/平米,同比上升23%。1月份全市住宅均价1.87万/平米;12月,价格则上升至2.1万/平米,同比上升12.3%。在全国房价下降的背景下,厦门房价连续28月不跌,全年上涨幅度居全国第二。
144㎡以上占28%、120-144㎡占22.6%:受限购放开以及首套房优惠政策影响,<80㎡的产品需求出现锐减,144平米以上改善型产品占比由23.6%上升至28%,增幅高达19%。
异地客群由2013年第四季度37%上升至51%:2013年,在厦门版新“国五条”细则实施后,异地购房需求受到限制。2014年6月限购放松,前三季度本市客户占比下降达4.5%,而在本地客户中,新厦门人占比应该持续增加。
全年别墅销售31万㎡约1400套:2014年全市别墅共销售31.2万㎡,全年成交约1400套,较2013年上涨49%,岛内外销售量占比15%:85%;岛外别墅市场表现突出,尤其集美区表现抢眼,全年区域别墅成交量12.4万㎡,占比全市销量四成份额。
SOHO供应62万㎡超过1.2万套:受到住宅市场“限购限贷”政策影响,SOHO近年的去化量持续走高,2014年随着岛外多个SOHO项目入市,2014年全市SOHO供应量达62万㎡,较2013年增加了29万㎡,竞争压力加大,也出现了个别开发商大规模降价销售。
三、2015年趋势预判
从2014年四季度以来,我们陆续看到了市场复苏的迹象;而厦门因为“地狭人稠”和极强的人口吸附力,未来又面临着自贸区挂牌、购房入户收官等多重利好的刺激,相信2015的整体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在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地产金融化加速的时代背景下,2015年我们也将见证行业变革和营销创新纷至沓来的良好局面 。展望未来,我们犹如乘坐在一艘前进的飞艇,在穿过一片烟雨的对流层之后,眼前尽管风波未平,但见溪云初起,继续前进或将触摸到彩虹的倩影。
预计2015年有效供应300万㎡:截止2014年12月31日,厦门全市一手房可售面积为317.62万平米;目前的新房可售量仅需12个月就能被市场完全消化。预计2015年商品住宅有效供应300万平米左右,推盘主力区域依然是集美区,约有160万的供应量。
SOHO供应191万㎡:全市有30多个SOHO项目,预计2015年密集入市,仅翔安就有13个项目,市场竞争极其激烈,同时受到住宅市场“限购松绑”政策影响以及整体大经济环境低迷的影响,客户对SOHO投资意愿降低,成交量持续降低。
多重利好政策:2014年底楼市迎来多重政策利好,将给2015年市场带来一定促进作用,且又面临购房入户最后一年,预计各大房企将抓住良好时机加大放量并合理定价,2015年整体需求进一步释放。
大综合体时代:随着华润万象城、宝龙、IOI、东南航运中心等多个商业项目入市,预计2015年厦门将迎来综合体新一轮的集中供应期。
旧改类项目启动:岛内可出让土地已日益稀缺,预计政府将加大旧改类项目的开发,旧改类项目将成为岛内开发的新方向开发形式将参照一线城市,多以保护性开发及综合整治为主,拆除重建为辅,具备旧改开发经验或具有优质资源的企业将获得政府更多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