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1时许,经过4个小时吊装作业,钢箱梁平稳坐落在31号墩台的墩顶,海中区最后一榀钢箱梁和浅滩区第一联现浇箱梁完成“海陆相接”。至此,翔安大桥A3标海中区钢箱梁吊装工作全面完工,项目距全线建成通车更近一步。
当天,海风裹挟着骤雨,施工现场一片繁忙。为保证吊装安全,项目业主单位厦门路桥集团提前组织交接验收,为钢箱梁做了一次“全身检查”。当日上午10时许,起重船钢缆收束、吊具缓慢升起,吊装工作正式开始。
此次吊装的是翔安大桥A3标H30-H31钢箱梁,长72.5米、高3.5米、宽39.4米(不含风嘴),净重约1954吨。从体积上来看,该箱梁的大小属于全线36榀钢箱梁中最小的一榀,但作为“海陆相接”的关键环节,该箱梁吊装工作并不容易。
“一般桥梁钢箱梁的形状不会为标准立方体。梁体宽窄、厚薄不一,因此在垂直吊起后还需对其进行‘空中姿态调整’,以满足实际装配需要。”项目建设单位中交一航局负责人史虎彬介绍,完成“空中调整”的主力,是安装于梁端的配载水箱调整系统,其工作原理近似“跷跷板”——配合检测仪器对两端水箱加减重量,以此实现对这千吨级“巨物”空中公分级调位。
精准调位、平稳落墩,“海陆相接”的关键一步——伸缩缝安装工作随之展开。“海中区桥体为钢箱梁、浅滩区为现浇梁,梁体建材不同,在无伸缩缝的情况下发生热形变,硬度较弱的现浇部分容易出现梁体损坏。伸缩缝的使用就是给两种不同梁体对接处保留余量,减少桥梁形变的影响。”史虎彬说,在完成安装后,伸缩缝上方还会进行加盖,也就是说,温度变化即使桥梁梁体发生形变,在实际行车时,乘客基本不会感受到这种变化。
完成吊装后,大桥翔安侧主线基本成型,桥梁向西一路延伸,先后与滨海东互通、刘五店互通相连,10条匝道呈网状铺开。(记者 谢嘉迪 通讯员 杜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