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随着起重船吊臂缓缓降落,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首个预制墩台与海上桩基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这标志着项目海上主线桥梁进入装配化施工新阶段,开启“陆海协同、智能拼装”快速实施模式。
85个墩台在漳州预制
拖带约22海里至现场
此次吊装的墩台,为刘五店航道东侧非通航孔桥墩台,长18米、宽13.8米、高13.4米,重约3000吨。这样的墩台,全线共有85个(187个构件),均在位于漳州龙海的项目墩台预制厂完成预制。这是厦门路桥工程公司运用工厂化、预制化、标准化、绿色化施工技术,提升工程质量的又一次实践。
将重约3000吨的预制墩台从漳州港运送至海上施工现场,并不容易。拖带航线约22海里,相当于将一座4层楼高的建筑跨海运输。为此,项目团队研发了大型智能化构件装运平台,创新采用组合工艺,自主研发智能同步控制系统,进行船舶稳定性核算,由举力载重4000吨的“半潜驳9号”工程驳船出运,将预制墩台运送拖带到指定地点桥位,准备进行吊装。
“海上数字大脑”自动纠偏
实现“一次吊装、精准落位”
运送拖带至指定地点桥位后,墩台还需要严丝合缝地安装到大桥桩基上,和其他海上现浇墩台一起,让大桥在海上“站稳脚跟”。比起陆路上吊装,海上吊装多了风浪、潮汐、恶劣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为此,厦门路桥工程公司携手中交二航局配备了国内最大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二航卓越”执行吊装任务。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还配备了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实时感知风、浪、流等环境条件,大幅提升施工效率、吊装精度与安全系数。
吊装过程中,应用特大预制墩台智能化调位系统,将传统人工调整升级为“海上数字大脑”自动纠偏,攻克浪涌扰动下千吨级预制构件动态纠偏难题,实现“一次吊装、精准落位”。
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首个预制墩台的高精度吊装,验证了项目智能建造装备的适用性,展示了项目团队技术实力,为后续海上大规模预制墩台连续安装作业提供了标准化技术示范。(记者 兰云丝 高金环 通讯员 艾存博 檀署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