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冲击,让我们突然发现,原来视作一成不变的平凡生活,是那么弥足珍贵;也让我们发现,原来认为理所应当的事物,并没有那么坚不可摧。
当人们退居一室、闭门不出的时候,对于家的思考更多了,对于未来购房的考量也更多了。疫情终将过去,但经历过疫情,人们的购房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份越发谨慎的心态和宏观政策叠加,或将共同影响2020年疫情过后的房地产市场。
内心小宇宙:
多数人的购房三观被疫情刷新
住房不仅仅是平静之时的栖居之所,更是特殊时期的最后阵地。经过这场疫情,更多的人对购房有了新的认识。购房者的心态,一夜之间改变了不少。
有的人认为,以前风平浪静可以负债,而在颗粒无收的时候,负债则成为许多人难以承受之重,尤其是手握多套房产的人。
平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居民杠杆率已从2008年的19%攀升到2019年的60%以上。也就是说,一些人平日里就在为房子节衣缩食,在风险面前自然抗压能力并不太好,疫情过后买房意愿也肯定不太强。
有的人则坚定了购房的想法,“多代同堂才是福”的观念再一次被刷新,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那些管不住腿天天出门乱逛的家人也需要被“安置”在“清静”的地方。一套大房子不如两套小居室,隔开各自的生活空间,在日常琐碎的耳鬓厮磨中,大家都能获得相对的自由和平静。
也有人下定决心,坚决地对“老破小”说不,对偏远“三无”小区说不。想象一下,在疫情期间,小区没有便利的交通、没有医疗配套、没有商超农贸市场,生活的不便则被十倍百倍地放大。一些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管理混乱,全靠业主撸起袖子自己管,这也不符合当代人对理想人居的预期。也许疫情之前人们还愿意留守边缘地带等待地段成熟,但疫情爆发,这份耐心很可能会消散。
疫情之后,人们或将加速奔向大城市。有人说,作为准一线城市、医疗强市的武汉,尚且在病毒袭击中历经大劫,很难想象若疫情起于小地方,是否也能处理得这么快、这么好。居住在一座城市,不仅仅是以身相许,更是以命相托付。落户于一个更文明、有序、法治、成熟的城市,成了更多人的心愿。
从心里有个想法,到拿出钱来付账,有一定的时间差。对普通老百姓说,要到迈出购房那一步,还需要一些人、一些事、一些不得不出手的理由来触动。3月以来,漳州各开发商售楼部已陆续开业,尽管电话营销、线上活动、打折促销都不曾停过,但实际成交仍未恢复至往年平均水平,售楼部依然冷清。立丹行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23日至29日,全市商品房签约面积9.14万平方米,共1254套,环比上涨21%;均价9318元/平方米,环比上涨6%。这些成交面积中有不少是前两个多月积压的单子。
也许购房者还在等待着一个时机。
市场大环境:
利率下行或将引导行业逐步复苏
悸动的心在等待时机,市场也正在等待着政策。有人认为,对房地产行业而言,长期看政策,短期还是看政策,在疫情这种关键时期,政策更是主导着市场的风向。
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其中一项重要议程是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研究部署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这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上,包括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等对策纷纷敲定。但梳理全部信息后不难发现,房地产行业并未被提及。相关的,仅有“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这一条。
3月27日的会议透露了贷款降息的预期,正在“换锚”中的有房一族想必也都在关注近期LPR的动态。事实上,近期以来,境外疫情蔓延,美元持续回调,多国央行纷纷下调利率,国内并未跟进。此次释放降息信号,对大多数人来说,大有一只靴子落了地之感。
疫情发生以来,房地产进入低潮期,尽管有多家头部房企通过线上卖房、大打折扣来换取关注度和现金流,但对行业整体形势带动不大。近期以来,在房住不炒的大原则下,也有不少城市推出房地产方面的“救市”政策,但大多辐射面窄、力度有限。而在近期释放的相关宏观政策和流动性资金中,涉及房地产的基本为零。
可见,降息传递到房地产行业,是有积极影响的,尤其是在目前房地产市场并不活跃的情况下。业内人士分析,通过此次会议,可以预见下一波降息“已经在路上”,甚至有可能降低存款利率。之前虽然央行通过降准等方式释放了相应的流动资金,但由于银行负债成本整体偏高,并未有效引导LPR下行。如果央行能降低银行存款基准利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净息差收窄压力,激励银行进一步下调企业贷款利率,将对LPR下行产生明显效果。
有业者分析,4月上旬或是LPR调整的窗口期。在这段时间内,房地产维稳的主基调不会改变,不管4月降不降LPR,不管降息对楼市回温有没有效果,刺激房地产或不再是今年各项政策考虑的重点。如果降息了,又有需求,还是可以选择出手的。
(记者 张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