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是衡量幸福城市建设的关键指标。当前福州建设有福之州、打造幸福之城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本文参照中国城市生活质量体系(QLICC),将福州市与其他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部分省会城市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探讨福州幸福城市建设的发展路径,为加快建设有福之州、打造幸福之城提供借鉴。
截至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60.60%,城市已成为大多数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载体。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等城市病造成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下滑。如何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构筑居民美好生活,已成为摆在政府决策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议题。
福州打造幸福之城
拥有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福州作为“有福之州”,具备打造幸福之城的良好基础及有利条件。
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福州幸福之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福州地处长三角、珠三角之间,山海资源兼备,区位优势突出。近年来,福州抓住“六区叠加”的战略机遇,产业转型加速。2019年预计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6∶40.9∶53.5,第三产业占比较2015年增加5.4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规模壮大,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392.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信用、营商、创新、就业环境显著优化,来榕投资或设立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近百家。
民生福祉日益增进,社会环境安定和谐为福州幸福之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福州作为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科教文卫事业比较发达,拥有34所普通高等学校、243家医院。近年来,福州市持续加大教育与医疗卫生支出,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从2015年的1351744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659184万元,上升22.74%,新建、改扩建了大批公办幼儿园、中小学校,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经费财政投入从2015年的58004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839612万元,上升44.75%,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快速增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及社会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福州是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和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2018年获评首届“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连续两年排名省会健康城市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榕投资创业。市民文明素质高,社会风尚诚信,2019年执法工作满意率、扫黑除恶好评率居全省第一,社会安定和谐。
鲜明个性的城市精神为福州幸福之城建设注入不竭动力。福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历来重教兴学,素有“海滨邹鲁”“文儒之乡”的美誉,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城内广植榕树,不仅为城市增添绿色、带来清爽,更渗透出福州人“落地生根、生命如炬,众志成城、合力支撑,庇荫众生、厚泽载物,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榕树精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及近代我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福州人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广博眼界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宏大胸怀。鲜明个性的城市精神彰显出福州城市独特的魅力,不仅涵养出市民良好的精神风貌,而且对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及吸引力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但与国内其他重要城市相较,福州幸福之城建设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参照中国城市生活质量体系(QLICC)数据,将福州与其他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部分省会城市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调查发现以下问题: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约束与群众对公办优质学位的旺盛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持续存在,公共图书馆建设有待加强;中心老城区交通拥堵影响出行幸福感;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保障能力亟待提升,医疗资金使用有待优化等。
加快打造幸福之城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障常住人口安居需求。
一是根据产业特点,合理布局产业分布。以福州为核心,将部分产业有规划地安排在房价较低的地区,打破地区间产业壁垒,建立城市间产业优化升级相关生产要素自由流通机制,让专利、人才、创新企业能够自由流转于不同城市之间,加快都市圈、经济区、城市群同城一体化发展,扩大城市功能互补效应。
二是围绕“三个福州”建设,打造具有福州特色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在海峡西岸城市群内延伸和拓展产业链,促进跨区域产业合作分工;在企业提升新技术、新模式和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上给予政策支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保障房建设。选取紧邻轨道交通或城市主干道的优质地段建设一批“区位好、配套好、品质好、环境好、规模大”的“人才保障房社区”,力求人才公寓周边交通便利、配套到位、环境优美,满足更多来榕发展的高层次及骨干人才安居需求。
四是面向弱势群体适度供给长效性保障房。住房保障政策应广泛覆盖非户籍中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外来进城务工的非户籍常住人口,援助他们度过居住过渡期,以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
(二)促进城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加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
一是吸引省内优质教育资源及国际化办学力量聚集福州外围新建城区,布建含公立幼儿园、初中、高中、大学的“全龄优质教育生态圈”,打造福州新区教育高地。
二是建议研发全市统一的网上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结合此次疫情期间网络授课经验,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引导全市优质中小学校组织一线名优、骨干教师向分校及结对帮扶的学校师生推送部分基础核心课程,并在平台上及时分享教学成果,交流经验。平台建成后可出台政策推动共享资源的提供,比如与学校领导考核晋升、教师的职称待遇和评级等挂钩,促进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是政府教育部门要将提高公立初中教育质量作为促进福州教育公平的重点工程,统筹招生管理、资源配置等关键环节,综合推进生源的均衡、投入的均衡、条件的均衡、师资队伍的均衡,实现区域内公立初中优质均衡发展。
四是增加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总藏量,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增加纸质图书的同时引进电子书籍,使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方式更加多元化。
(三)优化改善中心老城区现有路网通行效能,提升出行幸福感。
一是优化改善现有路网的通行效能。重点优化道路交叉口设计,拓宽交叉进出口道,增加进出口车道数,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优化信号灯配时,增加饱和流量;限制交叉路口右转,合理设置机非隔离设施,优化梳理道路沿线出入口,与干道相交的小支路及街巷组织单向通行,减少车流冲突;推进港湾式公交站建设,避免公交停靠时机非混行。
二是扩大公共停车位供给量,引导群众文明停车。利用老旧小区周边公园、学校操场建设地下停车设施;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公共立体停车设施,探索按社会资本投资额比例进行适当补贴;加强文明停车宣传,增强车主规范停车意识,交通执法部门要加大对路面违法停车的惩治力度,减少占道停车乱象。
三是倡导简约舒适、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严格的交通管理法规,以强化行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者的交通安全意识,规范居民出行行为,大力发展地铁、公交等便捷出行方式。
(四)加大对人均医疗卫生资源补短板力度,优化医疗资金使用。
一是以订单式培养方式,定向扶持本地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医疗卫生人才,重点向基层、薄弱区域倾斜输入。同时,实行区域间医疗人才互换交流制度,提升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减轻医生护士诊疗负担。
二是加快建设高水平医院,利用分级诊疗方式,促进居民在不同等级的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推动优质医疗卫生力量下沉,缩小区域间医疗硬件环境的发展差距,满足居民日益多元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是建议调整城市医疗保险的政府和个人负担比例,尤其是针对城市低收入人群。
四是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战,增加医疗科研、公共卫生监测评估、疫情预警、重大疾病治疗、患者终身病历及健康管理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强化数据的采集和运用,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防控处置能力。
五是发展远程医疗,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衔接,预防和控制福州本地多发病(如胃癌、结石、肝病等),快速解决居民简单的医疗问题及慢性病处方开药问题,让居民足不出户线上看病、医保线上结算、寄递取药。
(本文系福州市2020年政府系统重大调研课题成果,课题负责人:杨震,课题执笔:欧阳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