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批南迁候鸟抵达泉州湾河口湿地、围头湾、深沪湾及安海湾等地,标志着晋江迎来候鸟迁徙高峰期。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勺嘴鹬、黑脸琵鹭、彩鹮等珍稀“老友”如约而至,小黑背鸥、绿背鸬鹚等罕见“新客”也惊喜现身。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晋江以丰富的食物资源和优质的栖息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珍稀鸟类从“过客”变“常客”。
在这背后,是晋江长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弘扬野生动物保护文化,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持续努力。近年来,晋江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持续发力,加快“生态绿美晋江”建设,聚焦湿地保护修复,联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全民提升环保意识,成效显著,获得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等殊荣。今年,晋江再添一项国家级殊荣,申报的《泉州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成功入选中华环保联合会推荐的《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
湿地“筑巢”引“贵客”
“‘先头部队’9月开始陆续抵达,之后种类与数量持续增多,目前晋江已进入一年中的最佳观鸟期。”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介绍,近期晋江围头湾已记录到8只勺嘴鹬,包括连续三年来此越冬的编号“C8”和“H0”。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勺嘴鹬再度现身,标志着围头湾已成为这一极危物种的重要栖息驿站。
不止围头湾,在晋江蓝色海湾、深沪湾、安海湾等地也频频出现珍稀候鸟身影:“鸟类大熊猫”彩鹮在九十九溪藕田悠闲觅食,鸟类“活化石”白鹤在蓝色海湾享受小螃蟹等美食,“林中仙子”白鹇成群亮相紫帽山,白眼潜鸭、短耳鸮等珍稀物种也相继在晋江安家。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让晋江成为珍稀动植物的“宜居家园”。目前,晋江已监测记录鸟类24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5种、二级44种,近两年新记录鸟种18种,数量位居泉州地区首位。
“鸟浪奔涌”的背后,是晋江多措并举大力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努力。近年来,晋江以湿地生态修复为突破口,累计完成湿地生态修复8902亩,实施互花米草除治7422亩,营造红树林超3000亩,构建“滨海湿地—生态海堤—防护林”三位一体的生态安全格局,为鸟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晋江林业资源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泉州湾“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后,新种植红树林平均覆盖率超70%,红树林群落长势良好,平均成活率达82%;潮间带总生物量为修复前的2.4倍,鸟类数量为修复前的2.3倍,鸟类多样性指数由1.6提高到2.1。
陆海统筹净海湾
近年来,晋江围头湾海域多次出现中华白海豚“组团”活动的身影。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对海洋环境和水质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它们的频频“来访”成为围头湾环境向好的“金名片”。
在这背后,晋江始终坚持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的理念,从陆域截污、河道治理、养殖升级、排污管控等多方面发力,致力于将围头湾打造为生态、经济、文化和谐共生的“绿色产业型”现代化海湾典范,打出一套生态保护“组合拳”。
在陆域污染防控方面,晋江持续推进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幅提升污水收集处理率,有效消减COD、氨氮、总磷等入海污染物超80%,从源头阻断陆域污染对海湾生态的影响。针对大盈溪入海河流治理,晋江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河道综合整治等工作,引导公众参与共管共治,使大盈溪安平桥断面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为海湾注入清洁水源。
在海湾污染管控方面,晋江累计清退养殖面积约293公顷,将围头湾内8215亩传统养殖设施全面升级为环保型塑胶浮球、塑胶渔排和深水抗风浪网箱,既保障了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又有效降低了传统养殖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同时,规范入海排污口设置论证备案工作,构建围头湾入海排污口“一张图”,完成全域入海排污口排查溯源,并建立“岸上管、流域拦、海面清”的海漂垃圾综合治理机制,实现对海湾污染的全流程管控。
近三年,围头湾水质优良比例稳定保持在100%,海岸带环境卫生月均考评成绩稳定保持在90分以上。此外,通过营造23公顷鸟类栖息地、完成897公顷互花米草除治,种植89亩红树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围头湾的自然风貌得到有效恢复,为海洋生物打造了适宜的栖息家园,推动区域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
四维驱动护生灵
“这次受伤黑脸琵鹭的成功救助,离不开群众报警、公安出警、林业救治的无缝衔接。”近日,晋江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林江涛大队长在介绍最近的一次野生动物救助放生场景时表示,“在野生动物救助中,救援力量能否迅速到位,动物能否及时得到救治,十分关键。”
近年来,晋江全面深化“林长+警长”协作机制,由林长统筹生态保护工作,警长提供执法保障,林长、警长联合开展工作,实现对森林资源及野生动物保护的高效管理。同时,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晋江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单位组成专业联合救援团队,形成发现、救助、治疗、放归的全流程高效运转模式。
立足科技赋能,晋江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关键区域部署警用无人机,构建立体科技巡护防线,实现实时监测;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野生动物基础要素采集,提前研判风险隐患,并在候鸟迁徙季节划定“静音区”,禁止200米内鸣笛、施工等人为干扰行为,为野生动物营造安全栖息环境。
保护候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近年来,晋江通过“政府+学校”模式,开展户外自然研学活动76场,覆盖1.2万人次中小学生,培养了一批生态志愿者。同时,组建15支鸟类志愿者保护队伍,深入山林、湿地等鸟类栖息地,详细记录鸟类的种类和数量。12条主要监测线路覆盖九十九溪流域、围头湾、深沪湾、灵源山等多个重要鸟类栖息地。
此外,晋江还发布全省首套湿地主题宣传邮册《珍爱湿地 水鸟天堂》,年均开展宣传活动30余场,通过普法宣传和警示教育,形成了全民监督的生态治理格局。值得一提的是,晋江创新推出“美丽晋江”生态保护专项基金,联动企业、商家通过公益捐款、消费捐款等方式为生态保护注入产业力量。
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局长曾伙明表示,晋江积极探索“野动文化+”模式,将候鸟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全民共建+产业融合”四维驱动,实现生态保护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从“单一救护”向“系统修复”、从“资源消耗”向“价值转化”的跨越,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记者丁荣汉 通讯员林锦鑫 吴锟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