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安梅山镇鼎诚工业园,只见新能源充电区内,一辆辆物流车有序排队充电,司机们相互热情寒暄;在集中共享仓,管理员在更新物资台账,将设备摆放整齐;不远处的党群服务中心里,企业代表和村民代表围坐一圈,热烈讨论着片区事务……这幅产城人融合的和谐图景,正是南安深入推进“三区联创”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近年来,南安以“三区联创”党建工作机制为抓手,打破行政壁垒,推动社区、园区、厂区实现组织同建、治理同抓、资源同享、发展同促,为该市擘画共同富裕新蓝图注入“红色动能”。
组织同建
绘就协同发展新画卷
在仑苍镇中国水暖城,每天清晨的物流高峰时段曾经是管理难题。如今,新施划的停车位上车辆整齐停靠,调度员手持终端设备精准指挥,整体物流效率提升近30%。这一转变得益于《三区治理公约》的实施,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南安构建的穿透式组织体系。
“我们建立8个由党员市领导担任主任的片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形成了‘片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社区(村)党组织—小区(园区、企业)党支部—楼栋(居民小组)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穿透式组织链条。”南安市委组织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体系如同一条纽带,将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力量串连起来,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重要转变。
此外,南安通过深化结对共建,引导区域内社区、园区和企业党组织通过签订共建协议等形式,搭建区域化党建联盟,联合开展主题党日等活动,实现工作共谋、活动联办、党员联学。在美林街道溪州村,村党委与区域内水暖、阀门等企业党组织共建,深化“1+X”联动帮带机制,建成奥飞、万洋小微产业园,推动本村小作坊“出村入园”规范生产,招引上下游企业350家,产业集聚度从32%提升到83%,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从35%提升到85%,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产业生态。
治理同抓
营造共建共治新气象
霞美机械光伏产业园内一机械企业,因订单减少、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员工数月工资,员工讨薪无果后情绪激动“要个说法”。片区工作人员获悉后,第一时间将双方请到邻里会客厅:一方面安抚员工情绪、告知合法维权途径,另一方面与企业负责人沟通,明确拖欠工资的法律后果。经多次协调,企业制定工资分期支付计划,员工给予企业缓冲时间,纠纷最终妥善解决。
面对区域内如企业维权、劳动争议、环境整治等复杂问题,南安迅速建立联席会商工作机制,作为挂钩片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的市领导每季度牵头召开联席会议,推行“轮值主席制”,由社区、园区、企业党组织轮流主办,共商共议区域重大事项。同时,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坚持每月至少下沉一线2次,现场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生活难点堵点问题。今年以来,该市已召开“三区联创”片区党建联席会议16场次,成功协调解决各类难题95件。
同时,南安还通过分级响应和闭环管理机制,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园区党组织能够协调解决的问题立即解决,需要多部门协同的复杂问题,则提交片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研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指导,由8个片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具体督促落实;片区每年制定详细工作计划,梳理建立资源、需求、服务“三张清单”,采取项目化管理方式,并运用“钥匙+鞭子+戒尺”大督导机制,累计督促协调解决问题89个。
资源同享
构筑宜居宜业新生态
“现在园区有了共享食堂,我们吃饭方便多了。”正值午间用餐高峰,柳城街道露江工业区共享食堂内座无虚席,员工们对新建的共享食堂赞不绝口。这个由村党委牵头打造的服务空间,不仅解决了园区企业员工就餐难题,更成为促进企业间交流的温馨平台,折射出“三区联创”推动资源整合的惠民实效。
阵地资源方面,南安结合推进“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建设零工市场、暖“新”驿站、共享职工食堂等惠企便民场所28个,系统盘活3个园区党群服务中心、167个企业党群活动中心等阵地资源开放共享,弹性植入“四点半”课堂、长者食堂等服务154项,实现“一场多用、功能复合”。队伍资源方面,创新推行“双向交流挂职”制度,推动160名镇街干部担任企业党建指导员,26名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兼任社区(村)党组织委员,做到队伍统筹组建、活动统筹开展。政务资源方面,优化提升南安市基层网格智慧平台,推动党建业务、营商环境等59个应用场景入网入格;深化统筹12345平台、“党企新时空、政企直通车”、智慧邻里等各类智慧平台多网联动,实现“一网兜办、一网通办”。
发展同促
开创互利共赢新局面
“以前石材荒料没地方放,现在片区统一规划了共享堆场,荒料堆放变得有序规范又便捷,拉货的电车也不用跑很远的路充电,片区里就有充电桩,很便利!”水头镇滨海片区一家石材厂负责人感慨道。
在“三区联创”机制下,这样合作共赢的例子不胜枚举:建设零工驿站,打造集信息发布、零工登记、招聘对接、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公益平台,开通从“社区”到“厂区”的就业直通车,搭建企业灵活“招工”和闲散劳动力“找工”的桥梁;打造邻里夜市,科学规划经营区域、规范经营活动,不仅能满足周边群众、职工灵活就业、生产生活等需求,每年还可以为社区增收十余万元。片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按照村区联动、村企对接、互哺共促的原则,牵头盘活区域内资产、空间、人力等要素资源,通过“社区主导推动+企业自主运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片区经济”,切实做到“企业得市场、社区得发展、居民得实惠”,实现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黄志鑫 黄钊伟 陈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