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深读·第125期
丰州古城 从千年走来
生在丰州长在丰州,傅文川手绘丰州古城
闽南网5月23日讯 丰州,闽南发祥之古地也。前瞰晋水,清源紫帽屏列;后枕葵山,九日莲花诸峰翊戴。
漫漫历史行进中,又素有“先有丰州,后有泉州”之说。作为千年古镇和丰州古地,去年5月,南安丰州镇被省政府评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
丰州收获的“眷顾”还不止这些——
日前,住建部在泉州组织召开《泉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技术审查会。
与1983年版规划相比,此次修编,核心范围总面积约7.08平方公里,除了泉州古城6.41平方公里,新增了丰州古城0.67平方公里,并将丰州古城纳入古城历史城区范围。
修编认为,泉州最早的行政建制东安县,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晋安县”、梁城等,设在丰州一带,符合传统“傍山依河”的聚落选址思想,又与当时梁安港港口贸易条件紧密相关。莲花峰、九日山到丰州一带历史悠久,墓葬、石刻与考古材料丰富。丰富的历史城市遗迹印证了海上贸易都市的起源、生长、繁荣与变迁。
从前世到今生,丰州,在时光里熠熠生辉。本期深读,带你走进古城丰州。
一画 一人 一街
手绘油画《古城武荣 海丝源头》,最近火了。画作出自65岁的傅文川之手,比傅文川还“高”,就挂在老房子的墙壁上。
前几天,一批厦门的文史爱好者、专家还专门到他家观摩。傅文川的家,在南安丰州镇桃源村,离丰州古城不远。
“现在已经见不到围墙,真是可惜了。”傅文川指着画里环绕古城四周的城墙说道。
讲真,傅文川算不上专业的画家,现在一手的画技,靠的是年轻时的自学。28岁时,他从外省养蜂回来,专门给村里的老人画像。
“说实话,我比较擅长画人物,很少画风景。”傅文川说,“丰州是海丝起点之一,想把这个源头画出来,作为一种历史记载,让更多人知道。”傅文川带着这个想法,从南安九日山到清源山,花了半年时间,用脚步丈量丰州古城及周边的历史风貌。而哪个位置该画什么,都是傅文川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走访询问当地村民、文化爱好者,再经过反复确认,才画出的。
傅文川生在丰州,长在丰州。丰州古城里的一角一落,一砖一瓦,他熟记在心,闭着眼都知道该怎么走。
从傅文川家步行,只要5分钟,就能到古城区内著名的古街——南门街。
儿时的南门街,有1公里长,道路却只有7米宽,丰州周边一带的住户,都要到这里赶集买菜。每天,这里都挤满了人。傅文川喜欢这条热闹的街,那时,父亲、母亲只要来这里买菜时,他都爱跟着。调皮的傅文川,喜欢在拥挤的人群里穿来穿去。
如今,南门街重建后,道路扩至10米宽,两侧5层高的水泥钢筋建筑,已经代替了他记忆里的古厝:最高只有两层,木结构、瓦片屋顶的古厝。而在这里开店的老板,也跟着换了一批又一批。
“这家店算是在这里开最久的了。”傅文川指着面前一家叫“农日杂门市部”的店说,以前,家里要买锄头、铁铲等农具,母亲都来这里买。
“以前都流传这样一句话,走丰州要走半天呢。”68岁的店铺老板黄三虎说,这里的丰州就是指南门街,以前的南门街真是太热闹了。
1986年,黄三虎从供销社承包了这家店,主要经营民用家具和农具。南门街及道路两侧的建筑,是1993年翻建的。黄三虎从原来一层楼高的古厝木屋,搬到现在5层楼高的店面,时光一流淌就是30多年。
“条件是好了,但古城的味儿确实少了。”黄三虎说。而傅文川和黄三虎感同身受。
城门 庙宇 书院
傅文川带着我们行走在古街南门街,与诸多古建筑撞了个满怀。
原来,旧时的丰州古城四周城墙环绕,分设四个古城门:北面的拱华门、南面的武荣门、西面的丰乐门和东面的富春门。
古城内分布有诸多具有较高文史研究价值的祖祠、庙宇等古建筑,其中,有元代始建的黄氏家庙、南宋时期的帝君宫、北宋的南邑城隍庙,以及丰州书院、长寿宫、柯氏祖祠、长寿宫、上帝公宫、陈氏祖祠、化候宫。
穿梭在丰州古城,还能碰见许多古香古色的小街巷。其中,南门街是古城里最出名的一条古街,还有燕山境路南段、中巷路、井头巷、鼓楼西路、东门巷(街巷名称待考)和南北向富春境路(街巷名称待考)、桥头路、燕山路、燕山境路、东环路、县后街、西门街、影剧院后巷(街巷名城待考)、井源巷、十字街和东西向富春境路(街巷名称待考)等,共同串联起古城一带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
在靠近古时城门富春门的南邑城隍庙,庙中供奉的神像悉如旧制,精雕细琢,栩栩如生。在谧静的午后,主殿里,还回旋着令人心静的曲子。
傅文川介绍,据旧《南安县志》所载,城隍庙为宋时建。如今庙宇林立,虽是从1998年陆续翻新成的,但店内仍有许多原先的石柱、碑记保存下来。
平日里,一般只有77岁的蒋书燕老人负责这座庙的日常管理。傅文川说,看管是义务的,蒋书燕纯粹是为了还愿。
傅文川记得,城隍庙恢复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一和冬至,城隍庙很是热闹,有唱戏、祭祀等活动。
穿一条小巷,可来到丰州中心小学后面的丰州书院。这里是南安曾经的县衙,清朝光绪年间改名为丰州书院,保留至今,是以前官办的造士养士之优良场所。傅文川的记忆里,以前的丰州书院不被重视,一直都为粮食站仓库所占用,他还到这里交过公粮。
这座书院,是传统的闽南建筑,红砖燕尾以及房梁上精美的图案。傅文川说,我们见到的丰州书院,因年久风化,2005年课堂倒塌,2006年,华侨捐资重建的。
而自1949年以来,丰州文物调查较大规模的活动有两次,一是“文化大革命”前,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考古工作进行的“晋江上游丰州地区考古调查”,但这次调查主要是丰州古城周边的历史氛围,较少涉猎古城情况。二是1980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进行的“南安丰州专题调查”。
2014年春,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决定对丰州古城进行一次考察调查,从中剖析“闽南文化发祥地”近2000年的历史沿革、城市布局,城市轨迹及现状等,使淡出人们记忆的古城故事再现往日光彩。
泉州市文保中心原主任陈鹏鹏是这次考察小组的一员,他对丰州古城的历史文化给予肯定。他觉得,尽管古城的外围破坏较为严重,但是在古城内部,无论是弯曲、不对称的城内布局,还是店铺街景,重现当年的县城风貌。一些古民居、寺庙、祠堂等都能保存当初的原貌,另外,在地名上,考察发现多处丰州古城的地名、街巷名,仍沿用古时的称呼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