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泉州市住建局了解到,为更好地保护发展历史文化,泉州秉承“以人为本、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思路,依托重点历史资源空间载体,从“点、线、面”三维立体推进历史文化保护,构建全域性、系统性、整体性的多层级保护体系,全力争创一流的世界遗产典范城市。
“点”上突破
先后修缮近200处历史建筑
聚焦历史建筑单体保护修缮。坚持遗产保护与改善民生并重,找准群众需求和历史文化保护的融合点,市中心区创新提出“六微六保”街巷保护模式,永春探索实施“工料法”,持续提升保护修缮工艺水平,先后修缮保护苏廷玉故居等近200处历史建筑,突出建筑的原真性保护、功能性提升。
聚焦传统建筑工匠培育。在修缮过程中注重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组织摸排、建档全市174名传统建筑工匠,推荐9名列入省级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人,评选出10名首届“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在全市广泛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传承氛围。
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挖掘特色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打造不同的文化体验业态,聚焦活态利用。德化县曾坂村按照“一堂一主题”模式活化利用古民居,建设白瓷艺术馆、曾氏家风家训馆等;晋江市梧林社区以“地方国企+专业文旅公司”的新模式实施“筑巢引凤”工程,打造闽南与华侨文化体验中心;泉州古城尊崇“循古向新”,对保留原汁原味传统老字号进行扶持,引入非遗展示体验馆和博物馆进古城,德化陶瓷、安溪铁艺、永春香艺等特色文化产业展示馆落户街巷,打造展示馆、会客厅及文化新业态示范点达100多处。
“线”上提升
打造“山线”“海线”历史文化传承样板线
围绕“山线”和“海线”两条历史文化保护线,跨越县域行政区划,总体统筹推进,以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改善提升为抓手,在省级3500万元奖补基础上,市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500万元,持续打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样板线”,打造可学可看和具有示范效应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范例。
“山线”历史文化保护线聚集了泉州市陶瓷、香道、海洋商贸文化和特色山水风光,展现泉州内陆至沿海村落格局及建筑风格有序地演变。以崇武湾、泉州湾为核心的沿海海洋历史文化保护带则完整保存着闽南红砖大厝、骑楼、番仔楼,展现泉州持续繁荣的海洋贸易文化与侨乡特质。
“面”上整合
启动全市历史文化连片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启动全市历史文化连片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探索构建“1+4+N”的泉州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即1个泉州名城;4个古城:泉州古城、丰州古城、崇武古城、永宁古城;N个古镇名村),科学划分划定串点连线成片历史文化保护带,科学精准制定分类保护措施。
2023年,晋江获评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获国家级奖补资金3000万元。以此为抓手,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措施和技术路线,全力推进国家级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在德化县、永春县,则提前谋划,按照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标准编制实施方案,邀请国内、省级专家提前介入指导,争取列入新一轮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名录。
突出古城核心引领,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活态保护理念,先后开展金鱼巷微改造工程、中山路示范段(涂门街—打锡街)、中山中路(打锡街—钟楼)、古城核心区中山路、西街周边29条街巷等综合提升工程,分期分片持续实施古城街巷综合提升,构建“一轴三片”的泉州古城保护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全市历史资源整合和集中成片保护利用。(通讯员 林聪海 记者 许钹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