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泉州市以政策“组合拳”助力企业纾困,以激活“供需端”撬动市场活力,以服务“强保障”稳定发展预期,全力以赴大拼经济、大抓发展。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今年1—5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增8%,九大千亿制造业集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实现正增长;工业投资比增23.4%,其中,技改投资比增33.7%,保持全省前列。
数字化转型率达87%
建成空间载体超2400万平方米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泉州市聚焦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痛点、难点,通过政策供给、转型赋能、要素保障等措施,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提质增效。
据悉,今年以来,泉州接续出台工业经济稳增长系列措施,聚焦纺织鞋服、建材家居、机械装备、健康食品等重点行业。坚持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协同配合、叠加影响,用政策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实施一季度增产增效奖励政策中,我市对一季度工业用电增长6%及以上的企业给予奖励,预计惠及企业近300家、奖励资金超1000万元。在“两新”政策扩围提质中,扎实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552个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加快推进“进度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推进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中,20个新型技改城市试点重点项目已有4个竣工投产。在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中,首批120家试点企业已确认,共征集202家数字化服务商来泉开展数字化转型服务。今年以来,泉州持续推进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累计培育省级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10个。截至目前,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比重达87%。
园区承载力持续扩容,发展潜力加速释放。截至目前,泉州累计建成标准化产业空间超2400万平方米,容积率从改造前的0.8提升至2.5,千亩以上园区由不足10个增至43个,市级百个园区招引超2500家企业,建成面积招商率87%,已投产1721家、纳统712家。
畅通供需对接链条
促成对接金额超30亿元
今年以来,泉州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聚焦市场拓展与供需对接,积极搭平台、拓渠道,畅通产业链供应链。
聚焦“四链”融合,促进产业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今年以来,泉州承办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现场会,同期举办系列展销对接活动,形成“启动会+示范活动”模式,为全省“四链”融合提供实践样本。截至目前,我市累计举办“四链”融合活动35场,达成招商项目125个、银企对接项目31个。
打通信息壁垒,畅通供需对接。依托省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平台,我市聚焦泵阀消防器材、智能装备、水暖卫浴、纺织鞋服等特色产业,开展供需对接活动10场,促成互采互购项目113个、对接金额超30亿元。“国潮泉州”品牌鞋服跨年消费季、海博会、鞋博会、建博会、时尚产业供应链大会等活动相继落地,推动供需两端精准匹配、产业循环高效畅通,为产业链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发布政策超6000条
兑现奖补超67亿元
今年以来,泉州坚持政策便捷化、服务精准化、培育长效化,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企业信心,持续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破解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惠企红利兑现精准触达。我市持续打造“政策找企”平台,截至目前已发布惠企政策超6000条,兑现惠企奖补超67亿元,着力破解政策“找不到”“看不懂”“不会用”难题。“数字超市”平台落地生根,目前,59家数字化服务商在平台上线“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及解决方案超400个。
梯度培育强韧性,扩容增量攒后劲。今年以来,泉州坚持龙头引领、专精特新发展和企业升规培育三管齐下,构建多层次高质量企业梯队。截至目前,滚动培育市级产业龙头企业388家;现有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53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7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数量分别位居全省第一、第一、第二位。同时,精准筛选一批成长性好、潜力足的企业,作为入库纳统培育对象,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00家以上。(记者 黄文珍 通讯员 黄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