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晋江启动实施基层小学学区总校制办学改革试点,以镇(街道)为主体,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交通组织、历史文化、生源总数、群众意愿等因素,将辖区划分为若干学区,每个学区确定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作为总校,其他中小规模学校作为其成员校,以开齐开足课程、配足配齐师资为目标任务,进行人、财、物、数的统一规划、调度、管理,形成教育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保障“必须办但难办好”的中小规模学校能够正常办学运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晋江紧扣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目标,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与改革,通过全面优化学校教育布局、扩容优质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整合提升教育质量,一批高标准、高规格的中小学、幼儿园相继建成投用,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实现从“有学上、有书念”向“上好学、念好书”,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向“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新跨越,让更多孩子在优质教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筑牢硬件基石
让“家门口”校园更优质
“学校太漂亮了!”近日,晋江英林中心小学迎来了首批264名一年级新生,全新的校园引得学生们连连称赞。学校整体呈“U”形布局,闽南红砖元素与现代建筑线条巧妙融合,标志性建筑钟塔巍然矗立,百米长的柱廊文化墙可遮风避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可躺式桌椅整齐排列,讲台、黑板、书柜等教学设备一应俱全。
据介绍,英林中心小学新校区于今年秋季开学正式投用,占地面积约53.8亩,总建筑面积近4.5万平方米,设置48个教学班、可容纳2000名学生,为英林镇师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
此外,备受关注的晋中实验小学也于近日正式投用。学校服务于晋江永和镇南片区8个村,有效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读上好学校。“新学校又大又美,走廊特别宽敞,课间15分钟我们可以更自在地活动了。”从永和启蒙小学到晋中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曾芷涵期待在崭新的校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快乐。
中学方面,晋江也有“大动作”。投资4.8亿元建设的季延中学新塘校区现代化园区已然落成,红墙绿树相映成趣。该校办学规模达48个班级、2400个学位,极大缓解就学压力,满足群众“就近上好学”的需求。同时,池店镇迎来首所高端民办高中——恒一高级中学。该校设立36个班级、1296个学位,将进一步丰富区域高中教育供给。
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多年来,晋江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加快推动学校项目建设步伐,增加学位供给,加快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扩容提质、镇村教育资源整合提升,推动城乡基础教育更加优质均衡,让每一个孩子好上学、上好学,持续提升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锻造师资内核
让“好教育”根基更扎实
硬件提升后,“软”品质必须跟上,唯有强化软硬协同,才能激活教育新动能。新学期,晋江教师队伍迎来新鲜血液——457名新招聘的公办教师满怀热情与信心,登上三尺讲台。连日来,一场场干货满满的岗前培训,让新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了新学期的临近,内心对于即将开启的教学生涯愈加期待。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陈佳歆是晋江本地人,一路求学,得到了很多恩师的指导,在心中种下了当一名人民教师的种子。今年研究生毕业时,她果断选择回到家乡,加入母校季延中学任教。“很荣幸能和那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前辈共事,他们对我们这些新教师都很热情、很照顾。”性格活泼的陈佳歆很快融入队伍中,满心期待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以更好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今年是晋江南侨中学初一英语备课组组长许华华从教的第16年。面对改版后难度提升的初中英语教材,以及基层小学相对薄弱的英语基础,许华华和同事们深感紧迫。对此,南侨中学联合衙口中心小学、尊道小学、侨英小学,共同启动了晋江龙湖片区小初英语衔接项目。通过教研活动的创新,打破了小初英语教学衔接的壁垒,为初一新生筑牢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英语学习“过渡桥”。
此外,晋江主动借力外部智慧,专门委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师大)及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东北师大),开展基础教育治理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组织高中校长到上海、福州、厦门等地名校进行交流考察,搜集、共享名校高考备考经验,打开眼界、拓展思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持续提升。
创新办学模式
让“均衡化”路径更宽广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晋江,集团化办学是城乡教育均衡的“密码”。早在2013年,晋江一中、华侨中学便开始联合办学。自此,两校办学理念共融、课程共建共享、教学共研共进、文化共生共荣。在科学统筹、有效整合各自优质资源的推动下,华侨中学吸引力大增。华侨中学在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也为晋江一中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实现了双赢。
今秋,晋江小学教育版图进一步扩大,泉州师范学院第三附属小学整合了晋江市第七实验小学崇德校区、鹤浦校区和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滨江校区、池店镇溜滨中心小学,成立全新的教育集团,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近年来,晋江市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集团化办学,形成“名校带新校”“强校带弱校”的教育发展格局,打造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链。集团化办学也让晋江的名校由零散的“盆景”变为成片的“风景”。目前,晋江共有教育集团40个、成员学校63所,新增、改造优质学位8.2万个,优质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集团化办学让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校际“近距离”流动,而“5G+专递课堂”则让这种流动打破了空间限制,实现了“跨区域”的深度辐射。
去年8月,晋江第二实验小学完成回迁,全新校区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为“5G+专递课堂”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强大支撑。仅过去一学年,晋江第二实验小学便携手青阳街道崇德小学、内坑镇三民中心小学、池店镇唐厝小学等6所学校,构建结对帮扶网络。通过定期邀请名师及青年骨干教师“云端”授课,优质教育资源得以跨越时空限制,精准输送到结对学校的课堂。
自“5G+专递课堂”启动以来,晋江已成功搭建105对晋江市级及10对泉州市级结对帮扶学校,有效弥合了区域、城乡、校际间的教育差距,真正实现了优质教育的“零时差”共享。(融媒体记者丁荣汉 通讯员林锦鑫 蔡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