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的工作部署,聚焦住房“市场+保障”改革的精心部署和生动实践,坚持以需定建,着力探索构建多元化、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高端人才、工薪阶层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积极推动住房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助力越来越多群众实现“安居梦”。
目前,全市累计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约17.7万套,其中政府投资公租房累计建成18664套,配租17660套、分配率达95%,近三年发放租赁补贴2499户、金额551万元;筹集保租房15个项目3122套,建成后可“拎包入住”;实现各类住房困难群众能保则保、应保尽保,吸引更多新市民青年人落户漳州、扎根漳州。
开工一批、建成一批、投用一批、见效一批。如今,漳州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保租房做法入选住建部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清单;漳州市被住建部列为公租房App全国试点城市并在全国做经验推广,公租房线上申请入选福建省数字办地市公共数据应用十佳优秀案例;“漳州市选择公租房房租代扣、住房租赁补贴代发业务作为切入点”做法被省住建厅在全省推广。
聚焦“双困”家庭 实现住有所居
聚焦“双困”(住房、收入困难)家庭,漳州市住建局着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简化申请材料,方便群众足不出户即可提交申请、上缴租金等,并打通部门线上核查通道,既提升了租户满意度,又大幅减轻租前、租后管理压力。
申请方式更便民。按照“业务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线、简捷便民”的原则,建立自然资源、民政、市场监督等7部门数据共享核查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全县域常态化线上申请,群众通过“公租房”“闽政通”“漳州通”3个App,即可足不出户随时提出申请。2024年,全市共审核通过1330户。
申请材料再精简。在申请平台发布申请公告、办事指南、申请表格等相关资料,实现一次性告知,同时整合申请表格,避免重复填表,申请材料从最多的10项精简为最少的3项。
审核时限再压缩。依托省、市数据汇聚共享服务平台,申请审核时限从102个工作日压缩至50个工作日,提速50%以上,最快的可在20个工作日完成,确保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拓展保障房源 实现住有安居
聚焦中等收入群众、新市民青年人、棚户区居民等群体,市住建局通过新建、改建、购买、购买服务等方式,多渠道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等保障房源。
发展保租房有亮点。漳州建立保租房“1+N”政策体系并筹集保租房,保租房建成后可“拎包入住”。同时突出工业发展,在工业园区利用工业配套用地新建13个宿舍型保租房项目,重点保障产业工人住房需求,服务产城融合;突出存量盘活,利用存量闲置安置房转换和非居住房屋改建保租房,实现存量房源做减法、保障房源做加法。
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有特点。围绕住房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以及城市需要的引进人才等群体刚性住房需求,市住建局积极推出保障性住房新政,只需在工作地缴交社保6个月(新毕业大学生不受限制)就可以申请。同时“以需定购、以需定转”,通过收购、转换等方式筹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房源,在全省率先建立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轮候库,已有6个县区开放常态化申请受理,可线下通过镇街、政务服务中心住建部门窗口或线上通过漳州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轮候库小程序提交申请,住房保障更有温度。
棚户区改造有看点。针对危旧房集中成片、公共设施配套差、存在公共安全隐患的旧城(村),市住建局积极实施棚户区改造,对标商品房品质,推广回购安置房、安商一体化、异地现房统筹安置、中心城区跨区安置等新模式,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改善住房环境、促进城市更新,帮助一批批群众出棚入楼。出台《市本级安置房选房工作实施意见》,创新探索预选房方式,缩短群众选房工作所需时间。该做法入选2025年省住建厅住房保障领域可复制经验清单。
完善供应体系 实现住有优居
聚焦刚需和改善需求的购房群体,漳州市住建局以人定房、以房定钱、以需定建,完善人才公寓、惠民安居工程、限价商品住房等“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
实施“人才公寓”筑巢引凤。为保障引进人才,漳州积极落实“万才聚漳”行动计划,通过“限房价、竞配建”的方式,在城区中心地块精选优质房源164套(总价值2.17亿元)作为市级人才公寓,省级、市级高层次人才等7类型人才可分别享受40%-85%的购房价格优惠,第一期已有16名人才成功购房。
实施“惠民工程”让利于民。为保障来漳、在漳就业的无房人士等群体,市住建局通过“限地价,竞房价”的方式,在中心城区建设惠民安居工程4510套,每平方米平均销售价格约7000元,远低于同地段商品房销售价格。
实施“限价住房”定向保障。为保障无房的中等收入及以下群体,市住建局通过“限房价,限对象”的方式,推出限价商品房2932套,实施限价商品住房并定向配售,已定向限价配售2204套。(记者 蔡柳楠 通讯员 戴诗卉 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