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房产网

泉州房产 泉州楼盘 泉州家装 泉州建材 置业指南
闽南房产网 > 晋江房产 > 晋江楼市热点 > 晋江: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亮丽的底色

晋江: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亮丽的底色

发布时间:2025-11-21  来源:泉州晚报  

  近日,晋江经济开发区永佳智能装备产业园“标准领航 能源先行 点燃零碳园区建设新引擎”案例,在巴西贝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次缔约方大会(COP30)上亮相,以可复制、可推广的零碳园区建设实践,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生动的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近年来,晋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降碳为总抓手,统筹推进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发展,通过产业低碳转型、循环经济升级、生态空间拓展,构建全域覆盖、多元协同的绿色发展体系,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从“高耗高排”到“绿色低碳”的转型革命

 

  “以前干燥窑排出的热气就像‘泼出去的水’,现在微热管阵列换热器通过热量交换,能把8%的热量‘抓’回来给泥浆加热,一年可节约840吨煤,减排2184吨二氧化碳。”在晋江宏华集团生产车间里,副总经理李毅强指着升级后的设备介绍,如今他们每生产1平方米瓷砖的天然气消耗量比行业平均水平低3%,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稳定在每立方米39.7毫克,相当于给窑炉装上了“环保滤镜”。

 

  绿色转型不仅体现在单一设备的升级,更贯穿于整个工厂的生产全流程。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晋江凤竹纺织密集部署了25项绿色节能技术:屋面搭设3.6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系统,年发电量约500万千瓦时;4台烟气回收处理设备高效净化废气并回收余热,一年可节约 5000吨标煤;厂区道路采用风光互补智能路灯系统,实现能源自给自足……从生产工艺到基础设施,绿色理念已经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每个环节。

 

  民营经济是晋江经济的主力军,提升民营经济“含绿量”,就是激活高质量发展“含金量”。晋江市工信局局长林永红表示,为加速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晋江精准发力,出台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若干措施,从技术嫁接、资源对接、政策扶持等多方面为企业赋能。

 

  在政策引导下,建陶、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掀起“绿色革命”:豪山建材投入900多万元升级脱硫塔设备,排放指标达到行业最优,再投入近2000万元改造干燥塔,降低20%生产能耗;纺织企业推广无水染色技术,每吨面料节水80%以上;食品企业采用余热回收系统,年节约标准煤超千吨。

 

  此外,晋江建立健全绿色制造激励机制,每年评定20家以上市级绿色工厂,对获评国家级、省级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励,同时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打造绿色供应链,形成全链条绿色发展格局。截至目前,晋江累计培育34家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园区)、69家省级绿色制造企业(园区),“绿色制造”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在能源供给侧方面,晋江鼓励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按装机容量给予每兆瓦4万元补助,配套储能设施再补10万元;推动绿电交易与绿证交易衔接,对绿电消费比例超30%的企业优先保障用电,持续夯实绿色发展的能源基础。

 

  从“废弃垃圾”到“城市矿产”的全面升级

 

  瓶身PET材料可做涤纶短纤的原料、瓶盖PE材质清洗后分色可做各类防护网、商标纸PVC材质破碎清洗后磨粉可做鞋底材料……在晋江港益集团,一个废弃PET饮料瓶通过完善的生产链实现100%再循环利用。2023年,港益集团利用约27亿个废塑料瓶、4万多吨废布边角料,生产了约10万吨涤纶短纤,让“废弃物”真正变成了“香饽饽”。

 

  环保不是口号,而是贯穿生产全链条的价值创造过程。晋江深谙“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着力构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体系。针对建陶产业石粉石渣、制鞋行业边角料、汽修行业旧轮胎等大宗工业固废,晋江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按年用电量给予0.1元/千瓦时奖励,最高50万元;辅导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计、增值税即征即退等优惠。2024年,全市循环利用各类废弃物超18万吨。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成为循环经济的新亮点。晋江制定五类建筑垃圾分类标准,推广移动分拣设备和智能化处理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建设资源化基地,并在政府项目中明确再生产品使用比例。在晋江建筑垃圾资源化示范基地,破碎机将废混凝土加工成再生骨料,广泛应用于道路垫层和建材生产,让“城市垃圾”变成了“城市矿产”。

 

  值得一提的是,晋江还依托国科大智能制造学院、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等高校资源,深化固废处理技术产学研合作,组织企业赴上海考察学习无废产业园建设经验,引入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分类回收效率。

 

  从“生态痛点”到“生态亮点”的空间重构

 

  晋江英林镇马山水库周边,曾是乱石裸露、沟壑纵横的废弃矿山,如今已裹上“绿装”,摇身一变成为村民锻炼、游玩的景区:平整的硬化道路顺着水库四周延伸,规范醒目的安全标识清晰可见,整齐排列的绿化树迎风挺立。这一蝶变,源于晋江对大觉山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持续生态修复。经过近一年的系统治理,场地平整、道路铺设、挡墙修建、绿化养护等工程全面完工,一幅“矿区变景区,旧貌换新颜”的生态图景,正慢慢覆盖这片曾因采矿留下“疮疤”的土地。

 

  大觉山片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是晋江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生动缩影。为修复“生态伤疤”,晋江构建“市镇统抓、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矿山修复格局,针对磁灶镇、内坑镇等历史遗留矿山,通过覆土绿化、种植固土植物等方式开展复绿工作。截至目前,晋江全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521宗、面积6011亩,已完成治理265宗、面积3247亩,正在治理256宗、面积2764亩,昔日的“生态痛点”正逐步转化为“生态亮点”。

 

  从矿山复绿到全域增绿,晋江将林业生态治理与园林景观提升有机融合,以山、水、城联动一体绿化为抓手,推进森林进城、花园下乡、园林上山、绿满晋江,积极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绿美景观。近5年,晋江新改扩园林绿化3060亩,植树造林2.7万亩,建成省级森林村庄7个,持续打造“一山一水”慢道系统28.5公里,晋江南岸公园、八仙山公园、晋阳湖公园等一批山水公园化项目相继建成投用,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记者丁荣汉 通讯员林锦鑫)

查看更多点评>> 网友参与评论已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