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三世祖厝建造于明代永乐中后期
《百崎郭氏族谱序》记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郭德广的次孙郭仲远(1348~1422年)携妻儿由法石迁徙来惠安,“择于惠邑海滨百崎山下筑室居焉”,郭仲远为郭氏家族开发百崎的一世祖。
现居住在百崎乡克圃自然村的郭氏后人郭家琳老人说,郭氏三世祖从百崎村迁至克圃自然村开始兴建家园,现存的郭氏祖厝旧址就是三世祖建造的。
张红兴介绍,按照郭氏一世祖开发百崎时年龄为38岁来推算,到第三世在克圃建古厝时隔约40年。根据现场考察,郭氏三世祖古厝残存墙壁中的石条,无论是质地、颜色、还是工艺,都与旁边的明代“番仔城”旧址石料十分接近。此外,该古厝的建造手法与典型的出砖入石工艺相比更具原始性。
张红兴根据以上种种迹象,推测郭氏三世祖厝的建造时间应在1415年前后,即明代永乐中后期,“是为出砖入石工艺原始阶段”,“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使用出砖入石的古厝”。
【探究】
出砖入石工艺起源或早于明嘉靖年间
对于出砖入石技术产生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在闽南民间有两个说法广为流传:一是明代泉州沿海一带遭倭寇袭扰后,人们才利用倒塌房屋的砖石重建家园而形成这种建筑方式。二是明万历年间闽南发生一次大地震后,灾民从废墟里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来构筑墙体,重新营造家园。
但是,凭目前观察到的明嘉靖年间、万历年间古建筑,还不足以说明“出砖入石”建筑技艺就是始于此际,“因为,任何民间工艺的成形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到成熟。从这一时期建筑物‘出砖入石’工艺成熟度来看,还应该把‘出砖入石’工艺发生的时间提前。”张红兴说。
到了清代,当属出砖入石的鼎盛期,彼时很讲究用料、比例。然而由于清政府在泉州实施迁界政策,泉州沿海向内陆迁移,这对沿海的房屋无疑造成相当大的损害,目前安海、金井、东石、泉州市区等地仍保存较多出砖入石的建筑。
土耳其中世纪城堡出砖入石与泉州惊人相似
今年年初,张红兴在土耳其考察时发现当地有两个片区亦有出砖入石的建筑。一处位于一座中世纪城堡,一处位于土耳其镇上街区的民居。
中世纪城堡位于碧波荡漾的博德鲁姆海湾入口,这里是爱琴海与地中海的分界线。城堡建于1406年,饱经两次战争的风霜和洗礼。在城堡的城墙上,石块、红瓦、小碎石错缝叠压,在选材用料、风格和砌筑手法等方面,与泉州的“出砖入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城堡城墙上的石块、红瓦、小碎石之间用水泥作为黏合剂进行填充,而泉州的砖与石之间并无水泥等填充物。
土耳其镇上民居的墙壁,同样用红瓦、石块、小碎石垒砌而成,而与城堡不同的是,民居上的石块相比较小。
土耳其的出砖入石与泉州有无关系?这些问题有待文史建筑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