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生之本,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近年来,鲤城区锚定“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目标,以“优质教育资源过江”战略为牵引,从配套设施升级、人才队伍提质、综合改革赋能三向发力,推动古城与新区教育资源深度均衡,让“家门口的好学校”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
教育设施提档升级
日前,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常泰校区图书馆与游泳馆正式开馆,该校师生、校友和家长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充满书香与活力的重要时刻,这也标志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迈入新阶段。
走进图书馆,宽敞明亮的空间、整齐排列的书籍,仿佛踏入了一座知识的殿堂,整体以黄、绿为主色调,阅览座位造型各异,阅读环境温馨舒适。据悉,该图书馆总面积约1100平方米,设置热门好书区、绘本区、拼音区、学生阅览区、阅读活动展示区、电子阅览室、教师书吧等区域,现有藏书22282册,涵盖文学经典、科普百科、艺术审美、泉州地方文献等领域,可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需求。而在游泳馆内,水花欢腾、笑声阵阵,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泳道内来回穿梭畅游。据悉,该游泳馆设有四条泳道,每条泳道长25米、宽1.5米,可充分满足教学与训练需求。馆内配备先进的恒温循环系统,运用热泵技术,让水温始终维持在人体适宜的26℃—28℃,同时确保水体洁净、循环健康。
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常泰校区图书馆与游泳馆的正式开馆既是该校校园设施的更新,也是鲤城教育生态蝶变的生动注脚。近年来,鲤城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新建、扩容一批教育项目,加速提升优质教育覆盖面,推动古城、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下一步,该区将持续完善校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财政投入、教育基金、社会力量等多种形式,加快补齐学校功能短板,着力改善办学基础条件,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人才培育提质增效
在鲤城,教育均衡不仅是资源的均衡配置,更是育人方式的多元探索。日前,第40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下帷幕,经过激烈比拼,泉州七中参赛的8个项目全部获奖,包含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卢嘉锡科技创新专项奖1项,涵盖工程学、行为和社会科学、物理与天文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等学科,获奖总数居全省学校第一。长期以来,该校通过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变革等方式,创新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培育更多综合素质优秀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等“国字号”荣誉,科技创新教育成效显著。
今年,鲤城全面实施“强基计划”,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小初优生发现和培养机制,开发强基精品课程,搭建科学科创体验平台,携手知名高校建立学科竞赛和拔尖创新人才共育基地,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前置培养—早期培养—升格培养”的联动培养模式。同时,积极探索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的路径,以服务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改革精准赋能
开展课后服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减”要求的重要途径。今年,鲤城持续巩固“双减”改革成果,持续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扩量提质行动,加强课后服务作业辅导,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有效性。
日前,由鲤城教育集团打造的崇德教育产业服务平台已完成优化升级,正式上线崇德教育课后服务课程自选超市,并开放课程报名通道。江加走木偶头制作、海陆空探秘之旅、小小建筑师……在课后服务课程自选超市,各类型的特色课程琳琅满目,等待被选取。随机点击一门课程,课程介绍、参考课时、适用年级、教师资质、课程费用等信息十分详尽,一览无余。据介绍,自今年2月底试运行以来,崇德教育课后服务课程自选超市共上架公益课程、机构课程以及学校课程等三类项目,涵盖艺术、体育、科技创新、综合实践以及非遗项目等30余门课程。
“自选超市的上线有助于为学校提供更加丰富的课后服务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为家长减轻负担。”该负责人表示,今后,他们将继续优化完善平台功能,丰富课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助推鲤城区课后服务扩量提质。(李梦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