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统管”平台智能分派事件,矛盾纠纷化解效率大幅度提升;政务事项审批网上预审、网上办理,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文保单位内,AI算法正对文物建筑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当前,借助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东风,鲤城正通过城市治理精准化、政务服务便利化、文物保护智慧化等精准发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让千年古城焕发现代活力。
城市治理强“智理”
“您收到过‘刷单返现’的短信吗?”在金龙街道燚城夜市里,社工小段结合近期网络兼职诈骗案例,向奶茶摊主小王讲解新型诈骗话术。这场别开生面的“反诈宣传‘夜’行动”,源于鲤城构建的“双向融合”治理模式。近年来,鲤城区梳理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社工机构、志愿服务团队、社会慈善组织、社区志愿者等各类资源,在“一网统管”社会工作模块绘制共建共治资源“一张图”,有效实现要素链接、资源整合、精细服务,通过可视化大屏积极协调各级各类资源参与治理,形成“数据驱动—精准服务—多元共治”社会工作新范式。
除了打造精细化网格治理体系外,鲤城区还通过移动终端与智慧平台联动,在可视化大屏实时标注定位信息,动态掌握人员分布与资源调配情况,确保突发事件快速响应、人员物资精准调度。通过实地入户走访实时更新所在网格人口流动、租户变更、房屋产权变动等信息,确保掌握一手资料,为社区安防、应急管理等场景提供动态数据支撑。此外,鲤城区还打造了“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民意收集网络,将DeepSeek人工智能技术接入议事协商模块,为居民群众提供全天候咨询服务,自动解析物业管理、邻里纠纷等常见诉求,智能生成个性化解决方案,实现“诉求精准识别—政策智能匹配—方案一键生成”全流程服务闭环。
城,所以盛民也。下一步,鲤城将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就业、教育、养老、医疗、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不断扩展智慧应用场景,推动数据跨部门、跨领域流通共享,持续赋能城市治理,让城市治理变“智”理。
政务服务增“智效”
“开茶叶店需要哪些手续?”在鲤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创业者王先生对着智能终端提问。3秒后,系统不仅自动规划完整办理路径,还细化到具体办理地点。这得益于区政务服务中心打造的智能咨询与问答系统,其10万条政务问答知识库通过多模态交互,使用户用“大白话”便可提问,系统会自动转化为关键词并匹配标准化答案,极大方便了办事群众。
据了解,2023年12月起,鲤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就以AI驱动数字化转型,打造“AI智能政务助手”,2025年2月引入DeepSeekR1深度推理模型,整合39个部门3000项服务,实现7×24小时智能咨询,支持语音交互,精准匹配10万条政务知识库,覆盖医社保、教育、市场准入等高频业务。同时,还以海丝家族IP为原型,推出虚拟政务数智人,通过交互式问答提升服务亲和力,增强用户体验。
下一步,鲤城区将持续创新服务模式,深化“AI+视频办”,推动办事流程智能再造,为企业提供更精准、更专业、更主动、更优质的服务,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物保护重“智防”
泉州黄氏民居,位于鲤中街道镇抚巷,是清代两广总督黄宗汉及其哥哥黄宗澄的故宅,是典型的闽南传统官式民居相结合的建筑,2009年被公布为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鲤城区全面启动黄氏民居保护修缮工程,并结合修缮项目,对民居电线线路、安消防设备进行改造提升,加强文物安全防护体系。同时,对整栋建筑进行三维扫描,留存文物数字资料并夯实了后期活化利用基础。
当前,鲤城区启动实施文物智慧安消防设备更新项目,以“数字赋能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保护与价值转化”为核心目标,构建覆盖“监测预警—智能管理—活化利用—资产运营”的全链条智慧化管理与运营体系,该项目共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工程通过部署4000多台智能终端,实现全区186处文保单位安消防设备100%联网监测,并完成13处文物建筑毫米级建模,形成“一物一档”数字化档案库;169处文物全景数字化采集,形成文物现状的数字化保存。二期工程计划重点突破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建成融合北斗位移监测、建筑沉降形变、结构监测、白蚁监测、气象灾害(降雨量实时预警)的数字孪生平台,实现设备空间坐标与三维模型的动态映射,创新应用AI算法构建白蚁活动—建筑潮湿区域关联模型,预警准确率提升至85%。项目建成后将聚焦数据价值释放,开发AR导览系统、云游鲤城小程序、文物一张图,通过数字人讲解、虚实场景叠加等技术,让鲤城文物活起来,开放文物本体或构件元素的二次创作,借助新兴科技能力与应用场景,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活”出圈。目前项目正按节点有序推进。
下一步,鲤城将建立健全文物立体保护机制,积极探索创新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方式,综合运用数字技术采集文物多维信息,全面构建数字化保护档案,为科学修缮、活化利用夯实数据基础。(李梦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