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闽南网讯 今天是2月21日,是第13个世界母语日。12年前的今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下,每年的2月21日为“世界母语日”,目的是向全球宣传保护语言的重要,促进母语传播,避免地球上大部分语言的消失。
在漳州,约有90%的人母语为闽南语,另外10%的人母语为客家话。可是,一个令人讶然的现状是,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迁移、普通话日益普及,漳州方言的使用范围日益萎缩,尤其是年轻一代人,越来越不会说本地方言。
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教授肖士琼说,保护好各种各样的方言,才能保护好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而在漳州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邓文金教授看来,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不冲突,可以考虑在学校开设闽南语课程。
专家呼吁,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应大力保护好地方方言,二者并不冲突
【闽南语】
现象:越年轻,越说不好闽南话
肖士琼是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教授,作为长年从事语言教学的大学老师,职业的敏感性,让他发现一个令人讶然的现象。
“目前闽南地区中小学生中,会听、讲问南话的比例在逐渐减少,以闽南语为载体的闽南文化越来越不被年轻一代人所了解,一些优秀的闽南文化有可能从此消失。
2009年肖士琼萌发作一个调查。他的团队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在漳州工作和学习的各类人员,包括在校学生、企事业工作人员以及公务员等共计186名(均为漳州人)进行了调查。
通过分析,肖士琼发现,年龄与语言的使用情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参与调查的三个年龄层中,年龄在30岁以内的在职人员以及社会人员中,有86%的人认为自己的闽南话讲得很好。年龄在18-22岁的大学生中,有66%的人认为自己的闽南话讲得好。而年龄在9-15岁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闽南话讲得好的人的比例最低为52%。这些数据表明,闽南话在年轻的一代人中,掌握情况堪忧。
肖士琼教授的调查,也契合了漳州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邓文金教授的结论。邓文金说,从总的情况来看,漳州农村一带状况稍微好一些,但是城市的孩子掌握闽南语的能力令人堪忧。他认为,目前城里许多小孩,只会听但不会讲闽南语,或者只会讲一些简单日常用语。“就算能流利地说闽南语,很多话也是从普通话‘翻译’过来的,这破坏了地道闽南语的那种‘动听’”。
原因:方言的语言环境正在缺失
漳州实验小学一名老师透露,在学校,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一般都用普通话交流,“现在都在推广普通话,校园内到处都贴着着‘请讲普通话’标语,”漳州市实验小学的张副校长也坦言,由于闽南话发音比较特殊,会影响到孩子标准普通话的发音,也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最明显的就是‘来去’这两个字,在闽南话里是个动词,闽南语中‘我们来去公园’表示要去公园,同样的表述,在普通话里就是病句。”
学校推广普通话,也影响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陈先生是地道的漳州人,说的普通话带有浓重的漳州腔。他的女儿就读于芗城实验小学,因为担心孩子说太多闽南话而导致普通话不标准,家人平常也都和孩子说普通话。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闽南地区已经成为‘移民地区’,人们需要寻找共同语言进行交流,普通话成了大家的首选,”肖士琼说。邓文金教授也认为,目前闽南语保护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一个方言的语言环境,“在学校没有,在家里也没有,久而久之,方言就会流失。
【客家话】
现象:流失更严重,已至濒危
在漳州,客家人约有60万左右,主要聚集在漳州南部和西部,如诏安的官陂、秀篆、平和九峰、长乐、南靖书洋、梅林等地。
对于客家人的概念,漳州客家文化研究联谊会秘书长詹火忠说,一是会讲客家话,二是有客家血统、三是认同客家文化。这三要素中有符合其中两个,都可以认定为客家人。
“客家话同闽南话一样,都是中国八大方言之一,但是从目前的状况看,语言流失的现象比闽南话还要糟糕,”詹火忠说,在他看来,甚至已经达到濒危的程度。
詹火忠为南靖梅林客家人,在家里都是讲客家话,“我儿辈都是在农村长大,能够流利地说客家话,但是到孙辈的就不行了“,詹火忠说自己还在上小学的孙女在学校都是讲普通话,回到家里只会听,但是已经不会讲客家话了,因此家人有时都刻意要跟她说上几句客家话。
据福建师范大学谢重光教授调查,迁往漳州第一代客家人开始都不会闽南语,只能用普通话与本地人交谈,但是从第二代起,或儿时就来到漳州,基本能够比较圆熟地掌握了闽南话,对外交流时用闽南话,在家大部分都说客家话。而第二、第三代客家人,在家里说客家话的情况就不稳定了,甚至有些完全不会说客家话。
对此,今年80多岁的漳州客家文化联谊会会员老林颇有感触。“许多人都不知道漳州还有那么多人说客家话,以为闽南语是漳州唯一的方言。”老林说,许多客家后裔只知道祖上是客家人,但是已经完全不会说客家话。
原因:生存空间小,不断被同化
漳州地区客家话的生存空间不断受挤压,除了普通话,还有更为复杂的因素。
詹火忠说,漳州客家人大部分居住在山区,人口相对闽南人较为稀少,且政治、经济中心都在闽南话语圈内。随着沿海一带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客家人迁移到城市。“父母到哪、孩子也跟着出去了,为了在城里与他人顺畅交流,孩子渐渐丢了客家方言。”而客家人的性格,很善于融入陌生环境,这种特性反过来让客家话不断丢失。
谢重光教授说,迁至漳州城区的客家人,他们本来既可用客家话又可用闽南话,但是在城区,犹如掉进闽南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无论对内对外,使用闽南话的概率都大大提高了。
在对比台湾地区对客家方言的大力保护后,詹火忠认为,漳州对客家话保护,几乎没有得到政府相关部门政策的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专家观点】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不冲突
对于保护方言的重要性,肖士琼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不会闽南话,那么就听不懂芗剧、布袋戏等,那么一系列的闽南文化就要消失。
詹火忠说,海外地区有着许多说闽南语、客家话的华人,“在台湾地区,闽南人和客家人是两个重要的族群”,保护好漳州方言,对涉外对台都有优势。
而在邓文金教授看来,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不冲突。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对外交流,是大势所趋,也是国家的基本方针;而方言则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本地的文化传承。“其实人是可以掌握多种语言的,完全不用担心两者相冲突”。
闽南方言的流失,其实已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2009年6月,漳州出台了《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试行),规划中提到注重闽南方言语言环境的修复,在确保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的前提下,鼓励青少年学讲闽南话,在各级学校设立闽南文化选修课程;举办民间戏剧比赛或展演;开展闽南方言的民歌童谣吟诵、演讲比赛,提倡公务员学习闽南话。在广播、电视中增加闽南方言节目,形成有利于闽南文化保护的语言环境。
方言进校园需要全民来关注
邓文金教授认为,尽管目前漳州不少学校都有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促进闽南文化进校园,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他看来,传承闽南语一定要有一定的环境,而目前漳州已经纳入了国务院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可以开设闽南语课程,据他了解,目前厦门已经有闽南语课程进入校园。“闽南文化辐射台湾、东南亚等地,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学校、政府、社会都应积极推动”。
据悉,去年,漳州市教育局普教室李丽玲老师编写了一本《闽南语童谣》的教材,不过这本教材只是在部分幼儿园试行。而漳州小学、中学阶段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方言课程。
漳州市教育局初教科的工作人员表示,闽南语不仅是漳州人的本土语言,更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得到传承与保护,但目前在中小学中开设闽南语方言课程,时机还不成熟。他说,闽南语的音调很不规范,比如泉州、厦门、漳州三地都讲闽南话,但音调却差异很大,三个地方的人用闽南语沟通都有困,而要统一音调,编制教材难度很大,目前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在中小学中提倡课堂讲普通话,课外讲闽南话。
对于漳州客家方言的保护问题,詹火忠认为目前不少的闽南文化乡土教材进入校园,在漳州客家聚集区也应该要有专门的客家乡土教材,通过乡土教材,使客家文化能够延续”。此外漳州高校应该要设立客家文化的研究机构,比如现有的闽台文化研究所,就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客家文化研究室。(本网记者 苏禹成 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