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闽南网讯 “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人间二月天,龙年今日“龙抬头”!
这一天,中国民间最大一统的习俗是“剃龙头”,寓意着可以求得一年好运。当然,还有舞龙灯、吃龙须、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闽南地区,农历二月初二主要视为灶君生日,在漳州,各地主要以“米烧粿拜灶君”的方式过节。这不,为了迎来将至的“二月二”,从前天起,市场上开始热卖米烧粿。主要做卖粿生意的龙海颜厝镇路边村新亭社的家家户户都忙开了,村里老少都乐活地赶制米烧粿,想给灶王爷献上一份生日好礼。
前天下午走在新亭社村路上,时不时可见敞开的窗子溢出阵阵热气,顺着冒出的热气往前走,探头一看,原来是从灶台上5、6个摞得高高的蒸笼飘出的香气。“都在忙着做粿了!”坐在自家门口悠闲地晒太阳的蔡老伯咧开了嘴,指着前方的几间厝门开着的人家,“再往前走走,各家几乎都在做的”。
村里做粿大户,62岁的郑淑伴正领着媳妇、女儿、婆婆等7、8个人,在院子各处做粿。院中央,木板搭的架子上,桌子上,摆满了上百个做好的米烧粿,有的刚刚出炉,还冒着气。
91岁的林阿婆麻利地给每个粿包上塑料袋,这是做米烧粿的最后一道工序了。不远处,郑淑伴的二儿媳孙瑞玉和大女儿孙丽玉正搓着糯米粉,米烧粿有甜、咸两种口味,为了让做出的粿更加入味,要在粿皮里先加上红糖或盐、味精等调料。这在从前是没有的,如今的米烧粿越做越好吃了。一旁地上摆着几个竹蒸笼,笼子里放的是用热水洗过、上了油的粿叶,“要吃的时候,抹了油粿叶容易撕。”孙瑞玉提醒着。
如今的米烧粿馅和从前没有太大变化。甜的放了花生、芝麻,咸的馅用包菜、豆干、肉、红萝卜、香菇、虾米等先一起炒熟了。形状也没有变化,糯米团里包了馅,用手压成椭圆状、往中间捏一条突起的“脊”。从郑淑伴家经过的厝边蔡阿婆,见人手不够,也来帮忙,她说,郑淑伴家里是做粿能手,从她爷爷辈就以此营生了,他们家做的米烧粿味道好,市场上买的人多。
早前是用柴火蒸,去年,郑淑伴新换了台上千元的节能蒸气炉,改用不锈钢蒸笼了。“一个蒸笼放26、27个,可以连续十个蒸笼一起蒸,15分钟就熟了,比烧柴的快一半功夫”,郑淑伴念叨着新设备的好,踮起脚摞起蒸笼,开煮了。
话说“漳州二月二”
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郑惠聪:闽南地区,农历二月初二主要视为灶君生日,因此以米烧粿拜灶君的居多。北方地区二月二谓之“龙抬头”,相传是为了纪念冒犯天规,给民间降雨的龙王,因此北方有许多与龙有关的习俗为主。寓意多雨的春季来临,为普天下的种田人求得“及时雨”。闽南也有受此传说影响,这一天要说“龙语”,比如吃粿,要说吃“龙粿”,理头发要说理“龙须”等。
厝边陈先生(56岁):六七年代每个米烧粿卖5分钱,现在一个一块五,其实价格不贵,每年只有在这天前后比较容易买到,吃的时候有儿时盼望已久的味道,我每年都会买几个吃。
厝边李女士(35岁):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大猪粿”,说的就是米烧粿,漳州有句话叫,“米烧粿,饲大猪”。意思是说灶君掌管民间伙食,寓意五谷丰登,家里有养猪的,今天一定要拿米烧粿拜拜灶君,祈求猪可以长膘长大。还有个有趣的说法,相传灶君是个孩子,喜欢吃零食,因此拜灶君除了米烧粿,还需要爆米花、各种糖果。
□农历“二月二”为何“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中的第三节气——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而“惊蛰”和“二月二”就是同一天,这种巧合,每隔19年才会遇到一次。去年的惊蛰日(3月6日),恰巧是农历的“二月二”,上一次惊蛰巧逢“二月二”的时间是1992年3月5日,而下一次出现的时间是在2030年3月5日。今年的惊蛰(3月5日)比“二月二”晚了11天。(本网记者 郑娟娟 杨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