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漳浦农产品生产旺季。笔者驱车行驶在国道324线,只见两翼漳浦段现代农业产业区食用菌基地、果蔬基地、药用苗木基地……一个个现代农业基地映入眼帘。这里原本成方连片的大田或荒地,如今已被一些现代化农业项目所取代。
“工厂化”颠覆传统概念
每天早上,在海峡两岸(漳州)农业硅谷的食用菌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机器帮助下,完成食用菌挑选、加工以及包装。与传统家庭作坊式的食用菌种植不同,这里的生产过程将在一个巨大的工厂内完成,并在流水线上完成整个过程。
万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柯建平介绍,现在农业生产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方式,而是从田野搬进生产车间,随之而改变的,是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家庭培育因为菌种不纯,会抑制目标食用菌的产量,而工业化生产则首先会选育优良食用菌菌种,并进行提纯、复壮、继代培养,制成母种,转接液体菌种后,再用来扩大培养生产种。”柯建平说。
为了进一步确保高产量,农业企业对标准化有着很高的要求。“各种原材料都要按指定配方、指定数量要求配料后,经过实验室的再三处理才能移植到室内进行大面积的培养。”负责科技攻关的常务副总经理李博告诉笔者,食用菌只有经过高压灭菌、冷却接种、净化控温培养等数道工序后,才能从实验室中的满瓶菌丝转移至出菇房出菇,再经包装后低温储存配送。
这种颠覆了传统农业概念的工厂化生产方式带来的将是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据了解,现在每天生产鲜金针菇产量近百吨,全年可达3.6万吨。
占地少缓解土地瓶颈
与占地动辄超千亩的蔬菜种植、花卉种植企业相比,漳浦的海峡两岸(漳州)农业硅谷项目,一期一条生产线只有3.5万平方米,每天可生产10万瓶。“单位面积产值是传统种植模式的10倍以上,而且全程不用接触外界污染,产品可以直接食用。”项目有关负责人表示,除了食用菌,花卉、果蔬、畜禽养殖等产业,也可以采用工厂化模式。
走进漳浦“东南花都”的植物工厂展示中心,呈现在眼前的不再是一片绿油油的田地,而是一层一层的管道网络,各式各样的蔬菜、瓜果生长其中;这里也不用施肥,管道里流动着植物营养液,让作物健康成长。漳浦县东南花都“植物工厂”工作人员方晓燕表示,像这种水培种植,不受地域限制,如果投入生产,整个土地都利用起来,产量会是传统种植的3倍左右。
“与面积广阔的蔬菜基地相比,工厂化的用地规模并不大,效益高,并且清洁环保,正好符合漳浦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与需求。”漳浦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如今漳浦正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工厂化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也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种植环境污染等困境”。
工业化破解技术难题
漳浦农民创业园,是漳浦本地农民创业者的“新家”。创业园改变传统耕作方式,以工业化技术破解农业难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扬基生物科技位于创业园的核心区域,受益于创业园区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扶持,公司大力研发名贵药材的温室设施生物组培技术,专门对铁皮石斛、金线莲等药用苗木进行研发生产,建设首期1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和1000平方米的组培楼,而且已开始了100亩的龙眼仿野生环境寄生铁皮石斛栽培模式的探索。
采用“原生态育种+仿生态种植”的模式,铁皮石斛能常年生长。“特别是从温室移植到表皮粗糙的龙眼树下,成本低、质量高,且有利于水分的保持。”扬基公司副总经理严建红说,公司结合周边的龙眼园,着力发展铁皮石斛,带动群众走“公司加农户、企业带村庄”的路子,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的合理组合和产、加、销一体化的系列开发。